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我们这方面有差距。
在投资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从生产侧来说,我国近年来生产了很多产品,但是消费却没有跟上,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在2008年之前,过剩产能20%左右,位于全球平均值,2009年之后,这个指标直线上升,现在已经超过30%。另一方面,从需求侧来说,众多国内消费者追捧海外产品,仅2015年国民海外消费就达到了1.2万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77%,导致巨额消费资金外流。这不仅反映了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在供给侧,而不在需求侧。
要提升产品质量,一定要重视人才,特别是重视技能人才。当前,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技能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技能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上仍普遍轻视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方面仍然是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对“身怀绝技”的高端技能人才,也没有相应的引进机制。
要提升产品质量,仅有技能人才还不够,还一定要有耐得住寂寞、做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深度追求,这也是我国很多产品被贴上“价廉质次”标签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应改变当前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兼顾并重学术人才培养与技能人才培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两类人才、两类高考模式,学术性人才参加学术类高考,技能型人才参加技能类高考,保证技能型人才的生源和质量;建立高端技能人才引进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提供相关的政策性支持。
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定期在全社会范围内评选杰出技能人才,引领工匠精神示范。
引导制造性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方向发展,在企业评价方面向技术创新活跃的企业倾斜,让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技能人才、支持专精制造的社会氛围,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