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赵敬菡)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心内科主任医师范利建议,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让安宁疗护从理念真正走向实践。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一条路,我们往往只关注‘优生’,却忽视了‘优死’,实际上,怎样死得有尊严、没有痛苦,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范利说。
安宁疗护就是为了实现“优死”而出现的一种医疗服务形式。范利告诉记者,所谓安宁疗护,也有人叫临终关怀、舒缓医疗,是指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师、康复师、护工,对于那些在医学上已经失去救治意义,疾病无可逆转、高龄的自然衰老,特别是癌症晚期广泛转移的患者进行服务。目的是让他们在生命的尾声的3-6个月内减少痛苦,在一个心灵安宁、身体舒适的情况下,有体面有尊严的离去。
范利说,安宁疗护难以推广,受两个理念的影响。一方面,患者的家属往往认为不能放弃治疗,否则就是不孝,不愿意停止抢救。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受“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的理念影响,总是抢救到最后一分钟,害怕承担“见死不救”的责任。于是,出现患者临终前还是被拼命开药、拼命采取有创治疗,上呼吸机、气管切开等繁杂而痛苦的方式来延长生命,而没有注重生命的质量。
范利认为,推行安宁疗护其实有很多好处,可以实现“五赢”。首先,减少临终前的大量无意义的医疗,国家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其次,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减少“活人被死人拖垮”的情况。第三,分担了儿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也避免老人无人照料和儿女不会照料的困境。看到老人舒适、安宁地走,对家人也是一种慰藉。第四,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可以合理支配医疗资源,用在那些更值得抢救、能够再生的救治当中。此外,医生也会陷在无望而疲惫的救治中,把精力、资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她建议,国家制定政策,明确安宁疗护的准入制度、服务标准、收费制度,引导安宁疗护规范、健康发展。同时,建议给予相关从业人员一个相对合理的待遇,让这些“每天面对死亡,看到人生最悲哀一面”的人有积极性工作。范利说:“重视死亡,发展安宁疗护,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应该提上日程,期待国家在法律支撑、政策引导方面提供依据,早日让安宁疗护从理念走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