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大会专题 新闻中心首页 大会机构 最新报道 新闻中心公告 委员履职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最新报道

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系列报道之三
用“中国式商量”凝心聚力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述评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3-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月21日下午,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一场以“《快递条例》的制定”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正在举行,14位全国政协委员、2位企业代表与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邮政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围坐圆桌,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参加者畅所欲言,态度坦诚:

 

来自邮政部门的委员建议:加强收寄品的安全检查;

 

来自行业一线的代表担忧:不能把责任都压到企业身上;

 

部委负责同志公正客观:不重视发展不行,不重视安全也不行,关键是取得平衡。

 

浓浓的协商氛围在整个金厅弥漫。

 

自2013年10月22日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始,相似的场景已经在这个会场出现46次。

 

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协商议政平台,已经成为人民政协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载体,深受委员喜欢,媒体赞誉,各方关注。

 

两年多的时间,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协商平台,已经成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责的一大品牌,社会影响广泛。

 

增加协商密度,让“广泛多层制度化”落地生根

 

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次年3月,新一届全国政协组成,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和要求,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

 

如何增加协商密度?

 

如何改变“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现象?

 

如何提高协商成效,让委员履职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完善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寻找一个合适的、能发挥作用的协商平台是关键。

 

共和国的历史上,人民政协建立过“双周座谈会”制度,从1950年到1966年,共举行过114次,对党和国家做出重大决策,对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促进各党派团体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一直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双周协商座谈会因时而生。

 

双周协商座谈会,虽然只多了协商二字,更加凸显了协商民主的意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十二届全国政协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精准把握。

 

“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俞正声主席在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这是人民政协提供的平台,大家是在政协协商,而不是与政协协商。

 

这是非常带有识别性的定位共识。

 

这一定位在参会人员选择上体现的非常明显:既有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也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政协提供的平台上,他们面对面协商交流。

 

从十八大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一条关于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过程中地位作用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

 

何为专门?干这个,不干别的,而且经常性干这个,首先要有密度。

 

双周协商座谈会自2013年10月第一次举行开始,当年就举办了5次,2014年19次,2015年20次,2016年刚刚开始,已经举办2次,这样的协商密度,再加上已有的全会、常委会、专题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协商形式,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民政协协商工作格局,体现了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也让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专门二字名副其实。

 

每次有20名左右政协委员参加,每年举办约20次,一届下来,将有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过双周,委员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之前,有不少全国政协委员曾经透露参与协商的机会并不太多,除了每年参加一次的全会以外,如果不是常委会委员或专委会委员的话,参与政协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表示,双周协商座谈会确实对于发动委员加强协商,是一个很有效的尝试,是中共中央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举措。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荣军看来,双周协商座谈会也是如此。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仅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是人民政协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体现。

 

充分凝聚共识,让双周协商的魅力深入人心

 

共识是合作共事之基,团结奋斗之要。

 

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实践表明,凝聚共识,的确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

 

这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持人都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会场,分量自然不同寻常。每次开场,俞正声主席都强调,我们这儿只提供平台,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谨,我们不拍板决策,只是希望大家在交流中增进共识。会议结束前,他会把大家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但都不做任何结论。

 

亲历过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对此印象深刻:“俞主席最后的总结没有长篇大论,都是高度概括,但谈的几点往往都抓住了关键。”

 

协商成果首先表现为增进了共识。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相关法律问题与对策”“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与风险”“规范城管执法行为”等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使协商的魅力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在这些需要协调利益的问题上,通过政协这一平台,让各种意见建议交流、碰撞,让不同利益群体达成共识,最终推动改革破题前行。

 

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参加了2013年10月22日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有三点感受他印象深刻:一是发言的同志对会议的主题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又给了他们较为充分的时间表达观点。二是在会前对不同委员和专家的发言内容和角度进行了引导,各有侧重,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情况。三是会议进程中,俞正声主席时有插话,不同观点的同志还常有争论,从而能够更为清楚地阐明利弊。

 

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则对双周的议题选择和会议形式给予高度评价:“议题往往能够选择现实性较强的大问题,从小切口准确切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0多人的会议规模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而且发言中可以讨论、可以质疑、不准念稿,这种自由活跃的讨论气氛,大幅激发了委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共识给政策的出台带来了基础和可能,这是协商的直接成果体现。

 

在2015年1月22日举行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与会委员提出了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引起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很多文件内容与会上的意见建议是一致的。

 

参加了2015年6月4日“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常委黄洁夫对双周协商的实效有非常直接的感受:“会后一两天,卫计委就将落实会议意见建议情况反馈给我们,包括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

 

人员选得准,建议讲的实,这是国家部委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人员的感受。

 

“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大多数是相关领域的知名研究人员,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可行性、前瞻性。听取意见的人员均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两者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推动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参加了“仿制药的质量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他看到会上发言的委员,既有农工、致公等民主党派人士,又有省级政协领导;既有医学药学的资深专家,又有政策研究专家;既有来自一线的医务管理人员,又有医药生产企业的代表,可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原有民主协商形式的完善,有利于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也有利于发挥委员们的主体作用。

 

日前,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很多媒体经过深入细致采访后,撰写的稿件、拍摄的专题片、播出的广播稿,不约而同都采用了含有凝心聚力、汇聚正能量等词语的标题。

 

所见略同,因为双周协商的作用如此、魅力如此。

 

在坦诚务实生动活泼中推动民主政治进程

 

务实,是很多接触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人的共同感受。实,首先来自选题的“小切口、大视野”。

 

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利用废弃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废弃物。一听说这个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也太小了,怎么会拿到全国政协这样的平台上呢?但事实证明,当无数县城无数村庄很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时,这便具有了全局的意义。会议讨论结果也让大家觉得这个问题真的不“小”,一旦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真正得到健康发展,将会有效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为破解国内“垃圾围城”现象起到显著作用。

 

梳理这46次双周协商的主题,像这样的选题还有很多:汽车尾气治理、海外华文教育、特高压输电等,看似小问题,其实都事关大局;面对国家大战略,双周协商的切入点则是具体的“小”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东北黑土地保护等等。

 

从关系全局的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深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其次,实还来自于认真扎实的调查研究。几乎每个双周协商的议题确定以后座谈之前,都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些调研有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带队各专委会组织实施,有的是各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组织,有的则是联合开展,委员参与层次广,了解情况实,为双周座谈时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做了充分准备。

 

第三,实还来源于和谐宽松的协商环境。

 

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俞正声主席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怎么营造?就是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要坚持“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

 

在以“规范城管综合执法”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陈冀平就直言不讳:“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性质不一、职责范围不清、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等困扰、阻碍城管执法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亟待解决。”

 

在就“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和风险”进行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直接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查处滥种不能止步于问责农民,要问罪制种兜售企业,要将‘转基因成分’纳入国家强制标准,在末端销售环节加强抽检。”

 

在日前举行的“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石军说出了他的感受:“目前,有关品牌保护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然存在,致使劣币驱逐良币、山寨击垮品牌的现象屡屡发生。”

 

……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坦诚相见,有民主协商;既沟通交流,又表达主见观点。

 

正是这样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

 

其次在环节设计上也为营造这种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会前进行深入调研以掌握第一手材料,会议进行过程中既有指定的代表性发言,也有自由发言,还有部委回应,呈现出一种善协商、真协商的生动场面。

 

而俞正声主席轻松、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既是领导风格的自然流露,也是对会议宽松和谐协商氛围的有意引导。

 

笑声、掌声、争论声,声声入耳,这种声音的穿透力是很强的:它不但传播到了全国,甚至也引起国外一些政治机构的关注;不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深入人心,也辐射到很多省市县各级政协组织:很多地方政协组织建立了“双月协商座谈会”、“每月协商座谈会”或“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在推进协商民主机制化、规范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和努力,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示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透过双周协商会这扇窗口,在这一次次的“中国式商量”中,大家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找寻着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发展进步的正能量。(结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