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议政建言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的共同心愿:
愿“小而差”变身“小而美”

2015-03-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两会期间,以杨松委员为第一提案人的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再次吁请国家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打通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村教学点实现从“小而差”到“小而美”的蜕变。

 

去年全国两会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马敏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计划”,扭转教学点边缘化状态,深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马敏说:“去年,在教育部的实施计划中,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咸宁市咸安区设立实验区,将当地农村教学点和部分中心小学纳入‘数字学校’试点,我们在当地建了‘数字学校’,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华师附小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送给他们。其次还通过同步课堂,咸安区的中心小学上课时,让试点农村教学点一起跟着上课。”

 

据马敏介绍,一年来,已有上千名农村教学点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获得技能提升。然而,我们其后在调研中发现,硬件的改善并没有让农村教学点现状得到根本性好转。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教学点真正“美”起来?短板在哪里?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马敏通过再次调研发现,虽然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覆盖项目,但农村教学点受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等限制,只有21.3%教学点教师使用投影仪、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媒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真正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上,杨松、丁烈云、马敏、蒋惠园、郑军、李长安等委员联名提案,呼吁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价值,赋予农村教学点独立的合法身份,将农村教学点发展纳入国家教育统计指标,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赋予农村教学点独立的经费核算权,保留农村教学点独立的账户,防止教学点经费被挪用和挤占。

 

委员们认为,边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但又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留不住人才,所以应该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待遇,实施倾斜性的师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带动农村教学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