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议政建言

文化消失了,民族就没了”
——祁德川委员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5-03-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往往随着一位民族民间老艺人离世,一种民族文化就消失了。文化消失,民族也就没了。”3月9日午饭后,在祁德川委员所住的友谊宾馆,他一边递过U盘,一边对严重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表示出深深的担忧。

 

祁德川来自云南景颇族,是一位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关注多年。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流失十分严重。”祁德川告诉记者,上世纪民间普遍流传和使用的榨油、榨糖、纺织等传统机具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木楞房、剁木房、土掌房等民族民居建筑逐渐消失;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史诗、古歌等民族民间文学均面临失传……

 

祁德川举例说,云南民族古籍约有8万册(件)散存于民间,由民间艺人、祭司保管传承。“目前这些古籍正以每年约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许多价值极高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城及文物也濒临消失。”他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资金缺乏、保管不善、精通古籍者少、民族文物被大量盗卖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也为祁德川时时牵挂。他表示,民族民间艺人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民族民间老艺人消逝后,年轻一代的艺人还难以担负起传承重任,很多民族的著名史诗、古籍已成为无人知晓的“天书”,民族地区的服饰、传统工艺、民居、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民族民间传统特色文化,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变异”。

 

鉴于此,祁德川建议中央把保护、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管理,通过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等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秩序地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独有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要尽快建立保护区,制订保护区条例,依法实施对保护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