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大会发言

牛有成委员:
“第三只手”不容忽视

2015-03-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相传了2000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精确?为什么这么精炼?因为它是大众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实践着的真理,不仅规范了我们的行为,而且启迪了我们的思想。

 

一、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发展要讲节奏。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讲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说的是谷雨节喜雨,土壤湿润,气候回暖,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发展要讲循环。农耕文化强调种植与养殖互补、生产与生活互动,体现的是循环,验证的是法则。

 

二、不容忽视的“第三只手”

 

在发展中,只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还不够,要想可持续,必须注意“第三只手”———大自然之手,即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因为忽视“第三只手”,大自然已亮起了红灯:全球每年有3亿亩土地退化不能生长谷物,我国水土流失已达356万平方公里……事实也证明,经济总量不仅取决于市场能量、依托于政府力量,更受制于生态容量。生态虽然决定不了增长速度,但能控制增长长度。因为容量决定总量,这是铁律。

 

三、不能丢掉的民族精神

 

一是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先人们不屈不挠,一代又一代反复观测、完善,终于总结出天地呼应、人物相宜、时空顺畅的二十四节气。二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二十四节气“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我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谁总结的,只知它是无数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而这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

 

为此,建议: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部门职能,特别是要吸纳综合经济部门参与,系统挖掘传统文化在思想、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开发利用好大数据。严格生态红线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