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 议政建言

甄贞委员呼吁重视法律“稻草人”
别让案件拖决损害司法权威

2015-03-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当法律成为“稻草人”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又同时通过疏通关系去破坏、规避法制。这正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现状法律“稻草人”现象最真实的描述。

 

实践中,一些案件审理久拖不结的例子屡见不鲜,少则一年半载,多则超过两三年。久拖不结对案件受害者、当事人、嫌疑人及其家属都是一种不公平。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法律“稻草人”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案件办理、审理的速度。在她看来,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案件本身的因素,也有程序制度的因素,还有当事人、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公检法系统都能有效遵循快速审理办案机制,除确保对公民的‘公正不迟到’外,还能提高效率,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一直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都位居前列。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后,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呼声,更加急切而强烈。“普通民众对司法的感知,往往通过一件件具体案件的审判传递。人们通常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在甄贞看来,一个案件的审理、判决如何,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心理产生颠覆或重塑的作用。

 

“一些众所关注的案件久拖不决,损害了司法权威。”甄贞直言:“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是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症,社会公众对此深恶痛绝。

 

当前,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甄贞委员呼吁:整个社会必须树立起高度的法治信仰,重塑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对此,她建议,“快速审理”机制应与“调判结合”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机制,将可以调处的纠纷在庭外调解;此外,无论是法院、检察院还是律师协会,不应再强调部门利益,而应探讨建立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共同体,以维护法律公正,树立司法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