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政协专题协商方式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04-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姚俭建

 

■总结包括专题协商在内的具有政协特色的协商民主实践,对于丰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断深化协商民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专题协商至少有以下四个环节:议题的设置、调研、建言和追踪问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最终有效转化协商成果,促进中共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体现专题协商的成效和价值。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对我国行之有效的协商民主政治进行理性的审视,把它提升到一个更加理性的高度;需要将协商民主的探索实践加以归纳总结,使其程序化和制度化而坚持下去,进而建立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总结包括专题协商在内的具有政协特色的协商民主实践,对于丰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断深化协商民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商民主实践的一种探索

 

经过近65年的发展,人民政协组织在实践协商民主制度方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人民政协开展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形式。这些形式凸显了人民政协在发挥协商民主功能时具有体制、组织和能力上的独特优势。

 

强调协商在决策之前,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基础上的专题协商,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特别是政治协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人民政协的平台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已成为人民政协在新形势下开展政治协商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近年来,政协专题协商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大。

 

专题协商通常是指通过政协组织提供平台,以会议为主要形式,让政协界别或政协委员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一重要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进行协商议政的形式。从全国政协有关专题协商实践来看,方式上的探索对于切实提升协商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结构上分析,全国政协的专题协商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这曾经是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独特、重要且成效显著的履职品牌。尤其是专题协商会,从2005年7月的第一次政协专题协商会起,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共举行了11次专题协商会。第十届全国政协围绕制定“十一五”规划、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专题,共召开了5次专题协商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围绕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专题,召开了6次专题协商会。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按照协商的专题内容,将专题协商会议进一步拓展,不断加大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的力度。2013年,全国政协组织召开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从优化空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则着重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智能城市等方面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按照全国政协2014年协商工作计划,全国政协将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为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题,召开专题协商会。

 

第二个层面是双周协商座谈会。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继续探索专题协商的实现形式,在广泛充分征求各民主党派、各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创建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双周协商座谈会这一新的协商形式特色相当突出。在会议的议题选择上,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小题目作大文章”,坚持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关键性课题,研究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课题,每次会议所提建议突出务实性、可行性、前瞻性。至2014年4月中旬,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举办了9次,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形势、建筑产业化、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汽车尾气治理、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安全生产法修正、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等。2014年全年双周协商座谈会计划经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后报中共中央批准,进一步推动专题协商的规范和有序。双周协商座谈会进一步发挥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历史地看,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1950年4月至1966年7月举行的“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从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专题协商至少有以下四个环节:议题的设置、调研、建言和追踪问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最终有效转化协商成果,促进中共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体现专题协商的成效和价值。

 

专题协商的特点和功能

 

专题协商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协商层次高。从全国政协及各地实践看,专题协商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或者由主席主持的座谈会层面进行协商,政协主要领导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有关界别代表人士出席,并邀请中共党委、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社会影响面比较大。二是协商议题事关全局。专题协商的议题涉及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大多是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三是形成对话和互动机制。专题协商一事一议、目标明确、议题鲜明、研讨集中,而且面对面平等对话与互动。参加专题协商会的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与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平等协商,促进了对话与互动,提高了协商效果。

 

全国政协的专题协商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渠道优势。这集中体现在选题得当,时机适宜,筹备充分,组织周密,集探讨、交流、协商、议政、监督于一体,既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体现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平等议事的协商要旨。从功能上分析,专题协商会生动地体现了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精神,较好发挥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魅力。它已经成为人民政协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这具体表现在:一是专题协商促进了公共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尤其是专题协商的现场讨论、咨询、建言,不仅拓宽了决策者的视野,而且深化了相关的议题。二是专题协商增进了共识。协商结果包容各方的认识和利益是达成共识的必要条件。同时,协商各方基于共识目标而博采众长,进一步丰富了协商结果的内容。三是从主题上,专题协商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大局。

 

启示与建议

 

人民政协的专题协商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其内在价值值得肯定。但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角度审视,专题协商的功能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人民政协在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过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从路径优化的角度看,深化专题协商是丰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制度化建设、与公民有序参与对接和协商主体能力的提升,是进一步发挥专题协商正向功能的重要条件。

 

一是推进制度化建设,增强程序设计与制度安排的科学性。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起由选题程序、论证程序、报批程序、审定程序、反馈程序等一整套规范程序构成的机制,使政协专题协商中的建言立论能切实为决策提供参考,成为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和加强人民政协的咨政功能。

 

二是与公民有序参与相对接,夯实专题协商的民意基础。人民政协是一个在体制框架内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这方面,人民政协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政协通过发挥专题协商和界别的作用,引导公民的有序参与,既是政治协商的题中之意,也是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协商民主的重要举措。因此,充分利用专题协商这一平台,通过与界别协商等其他协商方式的贯通,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使协商内容尽量吸纳广大群众的意见,达到协商主体代表性与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三是优化协商主体的结构和能力,提高协商实效。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功能的实现程度,体制和组织所提供的保障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人民政协各协商主体自身的能力。应针对不同主题的专题协商,确定参与的主体,提升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进而不断提高专题协商的绩效。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