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 议政建言

丁洁委员呼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2014-03-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现在一说起医疗改革,我们就把它‘默认’成改医院。为了让更多患者就医方便,医院不但要天天开门,门诊还要增加时长。我们的医生做手术做到夜里两点,第二天八点还要准时上手术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人能承受的工作量。”在3月5日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丁洁显得很激动,“一般认为患者看病难是因为医院开诊时间不长,这是个误区。大家想一想,如果所有患者都蜂拥到大医院,我们再建多少个三甲医院,才能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

 

丁洁回忆起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充分发挥医疗工作者的积极性”的提法,十分感慨。她说,现在的“看病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患者都“挤”进三甲医院看病,让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资源空置,而大医院则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为此,她建议尽快研究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方便就医的同时,医疗资源也能得到合理配置。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普通的病在社区诊所、基层医院来就诊,而大型的三甲医院,则‘主攻’疑难重症。这样,患者的就医条件能够改善,得到的医疗服务也能够更好。”丁洁说。

 

但是,分级诊疗的一个重大障碍,是患者到基层医院就医的积极性不高,还是认为“大医院看得好”。为此丁洁说:“我很理解患者的心态。比如看一个肺炎,我在社区小医院看也是两百块钱,在三甲医院看也是两百块钱,那我为什么不去三甲医院看?”

 

“现在的医疗改革,反而把医生的双脚束缚住。规定定价是两块钱,医院不但不能定两块一,甚至也不能定一块九。”丁洁说,“如果在基层医院看普通病症更便宜,就会有不少患者选择非重症到基层医院就医。而分级诊疗制度,也就能顺畅运行。如果基层医院无法处理,基层医院可以迅速地把患者转入大型医院治疗。”

 

但是目前在我国,分级诊疗还面临着一个制度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是在同市、同级别的医院之间,一些诊查结果和数据都无法互相采认。一些基层医生坦言,如果承认别的医院的诊查数据,一旦发生问题,就“说不清楚了”。因此,患者转院,尤其是转向更高级别的医院的时候,很多已经做过的检查,就要重新做一遍。面对这样的现状,丁洁说:“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技术壁垒,而且据我所知,浙江省已经在进行相关的实践。”她说,她知道今年也有一个政协委员提出了全民“健康档案”的提案,跟分级诊疗恰好相得益彰,“所谓‘健康档案’,就是一份你自己的健康‘履历’,无论到哪个医院就医,你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患病史都一目了然,这样不但患者节约成本,医生也能对患者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其实通过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做这样的工作真的不难,所以,还是要从制度上去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