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业务交流

【学习五四讲话】学习并实践着

2012-05-21

外事局  魏沛

读万卷书,不若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误读万卷书。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希望青年朋友们“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要深入了解国情,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

总书记的话语意味深远,语重心长,给广大青年指出了如何“知行合一”的方法,也给青年们提出了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要求。

对我而言,总书记的话语确是有的放矢,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细细研读之,觉得对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要不要“知”的问题。青年人在刚参加工作时,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一定完全对口,甚至可能大相径庭,而被交付的任务大多是些简单的入门问题。有的朋友可能年轻气盛,认为堂堂大学生对于这些个东西,多弄两次也就明白了,奉行了“行后而知”的方针。我便走过这样的路。此时想来,这样做有两大坏处,首先是如果仅凭一腔热血,事事都要行后再知,那么时间只怕很不够用,成长的速度无疑被自己拖慢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很有可能借此养成一种不良的工作习惯,在日后做一些重要工作时也无知乱闯、鲁莽横行,而其他同志也会借此看出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从而给你的工作能力定一个很不好的性。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了解大致前行的方向,多向书本请教,多向老同事请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后再行,可以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从而行得更好。

二是“知”后能不能“行”的问题。赵括长平惨败、马谡街亭失守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两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青年将领误国的例子。当今社会中,也有不少青年同志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成为了“赵括马谡”。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满怀抱负,意得志满,难以听进老同志的劝告。这样,就缺乏了对于实践的起码的尊敬,只能遇挫碰折后再回头请教。在我看来,虚心地多请教一些、多摸索一些,深入实际、查遗补缺,才是不辜负十年寒窗苦读的正确举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的出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迁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教育子女如何写诗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很好的例证。磨炼培养成长,砥砺孕育成熟,正所谓“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青年同志要想成为一条“一遇风云便化龙”的“金鳞”,只有踏踏实实地实践、实践、再实践,绝无侥幸可言。

三是“行”后如何验证“知”并推动“知”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实践的方式方法有不同,带来的效果也大为不同。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于是仅仅收获些皮毛,无法“知”“行”相互检验,更谈不上延展创新。有的身体力行、躬行不辍,则能实践出真知,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效果。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与时俱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集大成者。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让实践来锻炼、检验,近年来的新进公务员招考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中央和地方干部双向交流任职行动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我看来,青年同志要达到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养成思考的习惯。对待实践中的问题,看远一些,想深一些,站在不同的角度谋划规计,事情自然就能办得圆满,调研报告、考察报告的水平也能更上一个层次。

人非生而知之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青年人来说,都有太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且“知”且“行”,善读万卷书,乐行万里路,学习并实践着,方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