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心灵驿站

"中国模式"二三事

2011-05-04

杨木森

 

"我知当下时势艰难,我亦知如今局面远胜百年前。我知眼前有众多纷乱,我亦知无数人为正道而奉献。我知外有远患内有近忧,我亦知脊梁传承从未折断。我信错误会改正,偏差会纠回。我信明日会好过今日,我信我同胞和民族自强永健,我信伟大复兴不是一句戏谈-我深信这一切,然后,我的祖国,生日快乐。"这是今年国庆节期间转发颇广的一条微博,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这份热爱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身为中国人,中国的青年人,尤其是身处政界的青年人,不能不对当今国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这是每个怀抱"修身齐家平天下"理想青年的必修课。在此,笔者不揣浅薄,谈谈对"中国模式"下几个问题的一点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中国模式下的"自由"

 

亨廷顿在其著作《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反复谈到"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秩序是自由的前提,没有秩序为基础,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水月镜花。

 

其例证就是60年代民主化浪潮中的国家,片面地强调自由的价值,过快地推进民主化,最终引发社会长期动荡,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然处在饥荒与战乱之中。反观中国,结束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我们"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正确。其核心两条:一是"发展是硬道理",二是"稳定压倒一切"。前者指明了方向,后者提供了保障。

 

可见,对于一个变迁社会来讲,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没有发展,文明就是空中楼阁,自由更是痴人说梦。在"发展"面前,秩序(或者说是"稳定")具有压倒一切的价值。

 

但是,秩序也有两种阶段的秩序。一是无自由的秩序,二是有自由的秩序。无自由的秩序靠强力控制而维持,在"发展"的初期,人们为了发展可以舍弃部分自由。而当"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步入"小康"或"中等发达国家",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利益集团形成,社会阶层分化时,不同的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开始要求共享发展成果,"平等"观念就日益抬头。平等的必然要求是自由。自由是要求人员能够在阶层间流动,财富可以合理分配,权力(利)为全民共享。这就必然要求在现有的政治体系中开辟出更多的制度化空间来容纳、协调各方诉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诉求,吸纳更多的民众参与公共事务。通过制度化安排,使无自由的秩序向有自由的秩序转变。而容纳了自由的秩序会更加稳定,进一步促进发展。反之,自由的诉求将瓦解旧秩序,社会陷入混乱,自由与秩序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也开始步入这一阶段。如何在现有的秩序下,给人民更大的自由空间,使现有秩序(制度)具有因时而变的适应性,有超越具体集团的自主性,有包容各种政治参与愿望的开放性,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模式下的"民主"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一个善治的政府,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整合各群体的诉求。同时能克服某个具体群体的局限性,寻求有利于整体发展的理性途径,简言之,其兼具公平与效率。因此,民主并非善治政府的唯一选项,也不是一个完备的选项。真理常常是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当多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否定真理的时候,民主就成了多数人的暴政。从最近的欧债危机我们可看到,多数人的贪婪与懒惰通过民主的形式得到无限制地放大。政客为了上台,不断推高福利。国民日益安逸,国家日益亏空。最后入不敷出,危机爆发。国难当头,大家都知道,国民要勒紧裤腰带共济时艰,然而舒服惯了的国民,并不买账。我们看到的是对政府的不满和游行,仿佛通过游行,危机就能化解,而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

 

与之相反的是独裁。独裁与民主同属异端。民主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而独裁则会造成少数人的暴政。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背离社会发展的真理,使这一集团的贪婪与懒惰得到无限制地放大。

 

可见,一个善治的政府,在于如何包容整合各群体的利益,采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理。对于中国来讲,我们既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民主,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治理方式,而是要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三、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发展

 

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积累、高投资的模式,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出口,充当发达国家的长工。这种模式在完成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上是有效的。但是它牺牲了环境、牺牲了国民的幸福,在高增长的同时,带来巨大的贫富差距,同时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技术上没有创新,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一是要从打工的伙计变成掌柜,推动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二是由依赖低收入、低技能劳动力转向培养中产阶层,增加国内消费促进增长。通过社保的建立、税收减免、工资提高等,壮大中产阶层,既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三是由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转向提高政府治理质量,增加更多公共产品的投放。使经济的增长既有利于国富,也有利于民强。

 

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也有丛丛危机。作为现在及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