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业务交流

想起了几位老革命家让贤的故事

2011-05-04

汪 涛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华诞。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革命先烈们,他们用血肉之躯铸造了新中国,铸造了人民的江山;想起了革命和建设时期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对革命的无限忠心和出色的工作成绩成为时代的楷模,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想起了那些出于公心,顾全大局,襟怀宽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人物和优秀领导干部,他们的高风亮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我想起了几位老革命家让贤的故事,他们是: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在历史上曾经"三起三落",所谓"三落",是因为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而遭到不公正对待,三次被撤了职、罢了官。这样的磨难,如果没有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心,没有无私无畏、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是难以经受住考验的。一九五五年中央为军队干部授衔时,毛泽东主席征求邓小平同志的意见,邓表示自己已转到地方工作,不要为他授衔。其实,转到地方工作的并非他一人,但也授了衔。邓小平同志如果接受授衔,共和国将增加一位元帅。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决定恢复他职务的中央全会上,邓小平同志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在1980年11-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两个凡是"以后,华国锋同志表示辞去中央主席职务,许多同志提议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央主席,因为这是众望所归。但邓小平同志认为,由他担任中央主席不相宜,自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直致力于让比较年富力强而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志担负领导工作。他认为在六十多岁的同志中,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央主席比较适当。以后,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他几次表示退休的愿望,至十三届五中全会,他辞去了所有公职。

 

另一位是被毛主席称为"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的粟裕同志。粟裕同志是共和国第一大将,是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调整战略布局,决定组建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看到任命电报后,认为,张鼎丞是德高望众的老同志,比自己年长九岁,新四军组建初期,任第二支队司令员,自己是副司令员。粟裕一向视张鼎丞为兄长,对他十分敬重。粟裕认为,由张鼎丞为正,自己为副,有利于工作和团结。他向党中央发电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未被采纳。粟裕又第二次向党中央发电报,恳切陈述:"为慎重并更有利于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党中央这才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粟裕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斗胆直陈",向党中央提出不同于中央既定方针的建议,均被党中央所采纳。他是最先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军事领导人。淮海战役前,中央决定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而粟裕向中央建议,华野暂不过江,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军消灭在长江以北,创造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在陈毅同志调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后,中央决定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粟裕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继续保留。从此以后,粟裕就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职务,担负起领导和指挥华野的重任。

 

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杨秀峰同志。杨秀峰青年时代投身五四运动,上世纪三十年代参加一二九运动,是著名的"红色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参与组建抗日游击队。解放后曾任高教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要职。1980年8月18日,杨秀峰同志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同志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当时我作为会议工作人员,参加了杨秀峰同志所在小组会议讨论的记录工作。杨秀峰对拟议中的让他担任下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安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干部的退休制度,而不是照顾老人安排职务。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不能当副委员长了,应当选拔那些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杨秀峰的发言,令在场的同志深为敬佩和感动。

 

以上这几位老革命家,像人们所期望的或是党中央已作出的或拟议中的让他们担任更高职务的意见,按资历、能力、水平,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但他们所考虑的,是党和革命事业的全局,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不是计较个人得失。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们坚强的党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他们的行为,在广大党员和群众心中树立了高大的精神丰碑。九十年来,正是我们党有许许多多像他们那样的领导者,因而能够在革命和建设中团结和带领党员和亿万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作者:全国政协办公厅老干部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