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心灵驿站

世博游记

2011-05-04

八局  张精升

 

端午节应老爸老妈要求,到上海陪70岁的奶奶逛世博,让老太太见见世面,高兴高兴。因为节日人很多,基本每个馆都要排2小时,所以看的馆数量不多,不过还是颇有感触。

一、日本产业馆

日本人总能把事物做得极尽细致,让人看出美来。那么小的一个岛国,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学习的。日本产业馆的展示主题是“日本创意的美好生活”,即让更多观众憧憬和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极其绚烂的开幕影片《宴》。樱花绚烂的四月天,皑皑的富士山,可爱的动漫人物,先进的城市,热闹的节日。日本清楚地知道自己文化的特征和吸引力所在,并在画面上适度美化,在各种场合加以重复强化,给人震撼。日本是一个能把小做成精致的国家,而且还能做得绚丽异常,做得感动人心。在日本动漫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接下来是各个企业自己的展示,每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影片。Inax(伊奈)是做陶瓷卫浴的,它的影片里满是是青花瓷,在原本的污浊中开出清雅的花,用清爽的色彩和瓷器干净的光泽去勾画出美来。你想不到卫生间也会被演绎得如此有美感。尤妮佳(UNICHARM)则用了线条描绘一个女孩的一生。用简单的东西表达复杂的总归让人惊叹。把企业和社会相连,与个人相连,作为一个中介和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使之升华,赋予本来无生命的组织人性和情感的力量。这是日本企业很擅长的公关。

 

 

从这个馆学到的:

开始的短片帮助游客知道接下来会看到什么,有个感性的整体的认识,有助于更好的游览,同时也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宣传传播。

一个馆需要明确突出的主题。最好有主题词,虽然每部分都有自己要表现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表达,但是又很和谐地融为整体,回到整个大主题。

唯一不够的是方式还是有点单一,基本都是短片,互动比较少。这一点德国馆就做得很好。由此想到,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多样的手段、方法去表达。并且要考虑到是否有分区、分区是否各有特色。

二、伦敦的零碳馆

印象最深的是二层的打开伦敦(uppack London)展厅。里面陈列着从伦敦空运过来的26个旅行箱。每个箱子上都有Love  Live  Work  Commitment  Learn等英文单词中的一个作为主题词标识。装在盒子里的各种伦敦文化,每打开一个就会打开伦敦的一个角落,真是觉得很像魔术。有一个箱子放了很多老唱片,你把选好的唱片插进去,它就开始放歌,弥漫着浓浓的怀旧味道。有个箱子里装的是一个用各种丢弃物做成的小狗,很可爱。废物利用很好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让你去看去想。

我在Work那个箱子前停留了快半小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是一个关于在伦敦的自由职业者的盒子,他们的照片,他们的职业和他们的话。

 

感受:

一、眼界和自由。对于职业的选择,竟有那么多我闻所未闻的工作,像“体验设计师”、“健身规划师”。忽然明白眼界的重要。你不知道的东西怎么可能去做。好多我的朋友在快毕业时苦恼地抱怨说没有自己想做的工作,为什么找不到和自己兴趣结合的事业呢。我看了这个箱子就在想要是他们知道还有这么多好玩的职业,应该就会更快乐更自由地去做选择了吧。为什么我们要去更大的世界,看更多学更多,去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人们的生活?因为只有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在人生里有更高远的天空,在生活里有更从容的快乐。

二、微小的美好。其中很多的职业着眼点都在微小的事物上,比如婚纱设计师、印花设计师,静物摄影师等等。如果你只喜欢针织物的手感,你可以只做针织衣物的设计师。如果你喜欢婚纱的梦幻,就做婚纱设计师。如果你从小调皮捣蛋脑子里有很多常人没有的点子,体验设计师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天生喜静不喜动,欣赏静物安然的美,那静物摄影师真是太适合你了。任何人,只要世界上有一点东西是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就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在微小里感知世界的美好,这样子真好。

从他们的话里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职业的欢喜,摘下2句和大家分享。

做音乐最棒的事就是你能够通过歌曲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歌手和音乐制片人

花园使你在一年中的任何事时光里都有期待的心情。----园艺家

三、澳大利亚馆

第一部分,用图片、立体模型加上文字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部分,以“姐妹”为主题,与中国在人口、土地以及资源等方面对比体现相似之处。最后归到人物,展示了两国的妇女姐妹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和舞台绽放光芒,为城市和世界的未来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澳大利亚的土地。

第四部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各种肤色,各样年龄,展现了一片充满丰富色彩的和谐土地。

最后以一个9分钟的电影把气氛推向高潮。舞台是圆形的,6块屏幕会升降转动。舞台中间还有立体雕塑,根据影片的进行不断变化,屏幕也会随之下降使观众看到雕塑。电影里有一点很让我感动。别的馆基本都宣传我们和其他国家怎么怎么不一样,澳大利亚馆却说“澳大利亚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城市没什么两样,人民都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的生活努力着”,听着特亲切。

整个馆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动态。这样的渲染和用心,让人不喜欢这个国家都不行了。基本的色调从外到内,从深到浅,靠近深红的黄,土黄到天花板上精致屏幕的原木色,很亲近和回归。我在思考为什么整个色调会选黄色。可能外面的红色寓意澳洲丰富的矿产?里面的木色说明对环保理念的提倡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次遇到澳洲的朋友可以请教求证下。

 

四、台北案例馆

台北案例馆开场的短片里不同的年龄、职业、肤色的人们都做着一个手势“L”(Love的首字母),说着一句话“我爱台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就在想,爱台北,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一件事。台湾整个比较发达,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人民也都比较富足。爱一个这样的地方并非难事。但是要说“爱我中华”怕就是不这么容易了。尤其这次来世博到处排队,连吃饭、上厕所、打的都得排队,更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啊。温总理说过,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这个分母都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就有很多问题,人多资源就不够,涉及分配就很难均匀公平。更何况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情况每每不同,问题就容易层出不穷。所以说这句话是件很有勇气的事,当我真正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切情感。

爱的前提是了解。中国这么大,穷尽一生,我们也不可能踏遍她的每一寸土地,尚且不论海域。退一万步说就是你去过了它所有地方,你有办法能扎根在每个地方,真正体会当地人的柴油米醋、喜怒哀乐么?这是从空间上。从时间上说,中国5000年厚重的历史加上近几十年飞速的发展变化,能真正了解在每段时间里的中国何其难。任何一个人,对这样古老的文明所包含的博大精深都会自叹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爱我中华”,即使小小的我们对“中华”的了解少之又少。拿自己来说,我出生在浙江省温岭市,16岁以前都生活在这个小城市,唯一一次出省就是去上海姨妈家住了几天。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真正生活过、了解体会过的城市其实只有温岭和北京。我可以说我爱温岭,我爱北京,我也可以说我爱浙江。但是坦率地说,当我说我爱中国的时候我心里不是有那么具体的形象的。中国是个太大的概念,你没法实体化她。它包含了太丰富的内容和太复杂的情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她有那么多不同的故事在同时上演。但是因为她是祖国,所以即使不足够了解,我也有足够的勇气和真情去爱她。

爱意味着接受理解和包容。国家大,人多,又在发展阶段,社会问题自然多,黑暗面也不会少。我也很理解一些同龄人对国外生活的向往。试想如果出生在发达的福利制国家,比如瑞典,那可能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享受很多特权,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不用担心没钱上学,不用怕找不到工作活得没有尊严。而如果不是生在中国,我们可能也就不用为一个好幼儿园好小学的名额抢破脑袋,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用为飙升的房价发愁。

但是,事实是,我们已经出生在中国了。这个曾经苦难现在还是充满着各种各样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的大国。当发达国家的公民享受各种社会福利还动不动罢工的时候,我们很多农民工兄弟起早摸黑干活最后还拿不到工钱;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在户外玩耍享受童年的时候,我们的弟弟妹妹们周末基本都献给补课或者才艺学习;当外国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环保,提高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们还在为吃喝这些基本生存问题发愁。这个就是现在的中国,她有她的繁荣她的骄傲她的伟大,也有她的疼痛她的伤疤她的卑微,有着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吸引世界目光的明亮闪耀之外的暗淡和挣扎。

想过这些之后,我才更清楚地明白这句话里饱含的深情。所以,当我说“我爱中国”的时候,我其实也是在做一个承诺。这个是我的国家,我爱着她的美丽她的优点,也爱着她的苦难,包容她的缺陷。我爱着我生活的城市我熟悉的人们,也爱着这片辽阔土地上我不曾踏足的地方和我从来没有交谈过的人们。我爱我了解的关于她的历史文化,也爱着我所不知道的神秘。我知道她有很多问题,知道我们的人民还有很多委屈和磨难,但是我接受并且坦然面对,然后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她变得更好。很喜欢罗斯福的一句话“我们都要有在这个公认不完美的世界上履行职责的勇气。”如果世界已经完美了,要我们又有什么用?我们的存在,不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么?

“爱我中华”,是个号召。“我爱中国”,是我们都应该秉持的勇气和责任。落到行动上,我觉得一是要在成长的过程岁月的积淀中逐步增长对我们国家的认识,无论是书本上还是实践中。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与她鲜活的现在共振,为她的将来描绘蓝图。二是认识到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共同思考共同奋斗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民族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心和希望。是的,中国充满了问题,但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也只有我们在“我爱中国”这个承诺里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让以后的中国人说“我爱中国”的时候更有底气,有多一点的喜悦少一点的沉重。

后记: 

回来之后看着当时匆忙的笔记,那些零碎的字句和想法,觉得文字毕竟是无法等同于现实看到听到亲身经历到的感受的。之前也看了不少世博的介绍和网上的游记、攻略,但是真正在那里时才发觉思维碰撞的奇妙。怪不得陆游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呢。感谢世博之旅带给我的思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