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青年风采

难忘那条从农民心中延伸出的路

2011-05-04

马健

 

本文作者(左一)与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慰问村里的困难户

本文作者(左一)与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慰问村里的困难户

为落实贾庆林主席关于"机关青年同志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在体验基层甘苦中增加对群众的感情,在服务基层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的指示精神。2011年7月24日至7月30日,我随全国政协机关青年"驻村调研"团在安徽省合肥下火车,向巢湖市无为县高沟镇古城村进发。其实在下火车时,我不知怎么忽然有了一种联想,那该是一个江南常见的不起眼的小村子,一条颠簸不平的土路蜿蜒着通向不知名的地方,这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联想伴随了我一路……

 

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让我们饱览了沿途的江南农家风光,几乎不记得我们此次的目的了。然而我偶然发现,我们脚下的路竟然是钢筋混凝土铺成的,笔直、平坦,几乎不逊于任何国家的一级公路,尽管这是个偶然的的发现,但它大大地修正了我几个小时前的联想。

 

7月25日我们抵达了无为县高沟镇古城村村民张承志家。古城村地处无为县高沟镇的东部,东临长江,全村1566户,总人口5628人。耕地面积3080亩。张承志家是一个典型的安徽农民之家,一家共计4口人一女一儿,大女儿12岁,小儿子也9岁多了。简单的寒暄介绍之后,我和机关服务开发中心人事处的韩红娜,外事局综合处的张精升两位同志住了下来。

 

张承志今年37岁,中共党员,在家务农,经济收入主要靠承包鱼池养殖小鱼苗,开办了一家小型的炼油厂。(注:村民用油菜籽来他家换菜籽油,张承志有炼油设备负责炼油)张的妻子在镇上的一家民营电缆企业上班每月的工资是2000多元。在谈到他家一年的总收入的时候,张承志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告诉我们"差不多6万左右吧"。通过和他的交谈,我明显的感受到他对一年的家庭总收入还是满意的。这就是中国的农民啊,他们不要洋房,不要车子,不要太多的票子,只要党的好政策,只要有一份事情做,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就真的满足了。

 

在谈到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时,他说这一年多来确实能感受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工作了,中央的"三农"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农业税的取消确确实实给农民减轻了负担。承想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古以来种田耕地哪有不交税的?现在农业税全面取消了,这也算件开天辟地的事情了吧?农民兄弟们当然会双手赞成,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古城村所在的高沟镇在安徽省率先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全面免除向农民收取抗旱排涝水电费和"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资是什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村里现在缺一把椅子,没有购买椅子的资金,那好,马上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起讨论是否要买这把椅子,如果大家都同意了,每人平均出资来购买这把椅子。这项筹资费用的取消,我觉得更加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说明现在的村民更加民主了,或多或少实实在在的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许现在的农民生产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那样不合理的现象。但现在,党和政府了解到了农民的疾苦,发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正在一步一步地切实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其次,在农田的耕种方面,每亩耕田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在中国,农民的绝大收入还是要靠土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不是农民了。"三农"问题,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期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搞好了则农民富,国家盛。反之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中央领导人为什么那样的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调查了解古城村得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现象比较多,外出打工目的地以上海,北京,广东等城市居多,这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我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毕竟他也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己生活水平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应该合理的引导和帮扶。古城村虽然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存状况还是不错的,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障,这也是古城村民的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一个原因之一。村里有卫生所,镇里有相应级别的医院。这就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院的保障……

 

此行让我感觉在思想里冲击最大的,是当代的中国农村,与电影里、书本上和以前的记载中都不一样,它已经脱离了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更像是一种职业、更像是在向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过渡阶段,这该是我们整个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吧,我在心里对这块土地祝福着……

 

在张承志家的三天时间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来农户家"驻村调研"的三位青年人,深切的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感受到了农民的朴实与热情,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变化。通过短短几天的驻村实践,我们学习了给棉花剪枝,收割玉米,下网捕鱼……这是我们在城市里所学不来的。从而更加领悟到了贾主席说的"人的才干不仅要靠读书求学增长,而且要靠实践磨练积累。温室里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坐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段话背后的含义。

 

终于要离开了,尽管我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但心里仍然觉得有些不舍,总觉得这里有什么东西让我惦念,它究竟是什么,我一时很难说得清楚,但它就是丝丝缕缕地牵扯着我的心。我想,也许我们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它应该是中国人的根,那是祝福、盼望和牵挂交织成的、不可名状的情感,我觉得有了这种情感,我们才能够说,我是新中国的建设者。

 

回程还是面包车,通往镇里的还是那条钢筋水泥的乡村公路,但此时我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明白,这应该是一条从农民心里延伸出来的坦途,由此出发,它能走向无限远的地方……

 

 

 

(作者:《人民政协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