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青年风采

安徽省无为县圣嘴村"住村调研"活动体会

2011-05-04

杨妍臻

 

本文作者(后排左一)与安排她食宿的农户合影

本文作者(后排左一)与安排她食宿的农户合影

 

7月底,我参加了机关青联组织的"住村调研"实践活动,在一周时间里,与第三组的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围绕"三农问题",对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圣嘴村就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慰问,交流感受。这次活动让我对农村有了新的直观的认识,获取调研资料的同时锤炼了心灵,收获良多。

 

圣嘴村位于无为县无城镇东北,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人口3541人,合816户,约有1600人外出务工,党员102人。圣嘴村耕种土地3500亩,物产资源丰富,盛产水稻、棉花、油料作物。近年来村民整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纯收入4236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约7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新农合参保率达90%,医疗报销渠道基本畅通。同时,圣嘴交通不便,道路硬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村没有工业,没有规模商业,家庭收入构成除了农产品,主要依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是相对单纯的农耕村。

 

除去之前的路途与之后的交流,我们实际住村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半,时间虽短,收获不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基层才能与广大群众建立深厚感情

 

住村几天,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这里的基层干部和群众。

 

我们到达无城镇时正值下午上班期间,与我机关日常工作方式不同,镇政府大楼空空如也。询问得知,征地拆迁是目前任务的重中之重,炎炎夏日,干部们全都忙碌在第一线,无人闲暇。我所住农家的女主人是村妇女主任,计生专员。她每天5点起床,打扫卫生,清洗全家昨日衣物,喂养家禽,生火做饭,之后匆匆赶到村委会上班,多数时间入家入户走访调查,下午回家干农活,晚上帮儿媳带孩子,等家人都休息了,才有时间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三天里一直陪伴我们的村团支书张志宏更是熟知村里的每条田埂小径,与每位村民言谈甚欢。从这些干部与村民联络的一点一滴,能看出他们对村民饱含的深切感情,不但是只言片语,更是发自肺腑地与其交流,让群众感受的到,触摸的着,是日积月累浓缩的情,是勤勤恳恳夯实的业。基层干部是连接政府和百姓的桥梁,上有压力,下有矛盾,需以谨慎谦虚的工作态度与朴素勤勉的实干精神,逐步落实政策,实现基础性的社会管理。只有取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实际困难中,扎下脚跟,稳妥前行。

 

安排住宿时,家里的大叔大妈曾几次提出为了便于我和小组成员联系,可让出房间给组里的另外两位同志,自己去别家打地铺。入住后,家人各有所忙,屋子房门大敞,留我一人也未觉不妥,信赖有加。走访期间,村口指路的大姐怕我们理不清方向,一直将我们引到目的地。调研途中忽遇大雨,毫不相识的大爷为屋檐下的我们搬出凳子,嘘寒问暖。未住村时,我也忐忑过如何与乡音浓厚的老乡们沟通,来到这里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就能换来真诚热情的言语,亲切朴实的关怀,顾虑转眼消散,之前的担心反让自己顿觉可笑。

 

几日相处让我看到,以前只懂做工作,不愿谈感情,只顾依原则,不求遵实际的想法都是片面的。政策的执行,方针的落实,归根结底是要造福于民,只有真正地走近农民群众,倾听他们,了解他们,才能真正予人所想,谋人所谋,切实推动我们的工作。

 

二、 基层的"三农"问题仍繁杂而重要

 

(一)农村人员结构不合理,留守现象突出。根据张成平书记提供的资料,本村约有一半人在外务工,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幼,农村建设缺少人才,自身难有突破。张家大儿媳在家带孩子时我问她,夫妻俩多久得见一面,她答一两年吧。目前,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能盖上两层小楼的人家,都有劳力输出。青年人从校门迈入大城市已成定式。调研第二天,我们到距圣嘴村不远的七里村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副总经理介绍所招员工都来自偏远地区,虽然待遇比外地不薄,但受观念影响,本地青年并不愿就近务工。而家庭结构的畸形,又势必引起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留守老人的健康养老,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等。仅仅依靠一个村的力量,让年轻人在本地实现价值,让留守村民的生活得到全面保障是不现实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扶。

 

(二)公共卫生环境亟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圣嘴村通自来水多年,不少人家还在共用居所附近的水塘清理粪便、浇灌田地、甚至洗衣洗碗。长期使用这样的水,势必影响村民身体健康,而一旦出现流行疾病,又将加重防疫负担。村民日常的垃圾污水都自行处理,屋前屋后,池塘农田,完全依靠自然降解,土地渗透。全村内外只有一条硬质路面,雨后泥泞不堪。近年物质生活改善,用电量增加,供电负荷大过从前,加之高压线老化,硬件更新不足,电压时有不稳,经常断电,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停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保留,二是村财政收入单一,完全依靠有限的拨款,无法保障应有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村民作后生活较单调。走访三天,对比其他设立公共阅览室、图书馆的村子,我们在圣嘴不曾见到相关的公共文体设施,晚间的电视节目是唯一消遣。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更单一、封闭,圣嘴村已由多年来的劳力输出打破了家族式的乡村治理,文化活动的缺失容易让封建腐朽思想有机可乘。重拾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用健康有益的新文化感染群众,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土地,耕种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以我所住张家为例,年年岁岁的农活完全依靠家里的两位老人。住村期间大儿子正好回家,他问我是否适应农村生活,我答适应,他想了想叹口气说,我都不适应,回不来了。当问及以后父母年迈,田地荒芜怎么办时,这个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青年一脸茫然。受观念影响,离开学校的年轻人不愿在当地务工,出去的年轻人不愿回村。加上农业耕种的比较效益低,劳动付出得不到同样的报酬,年轻人即使回来也不愿再种地,他们对下一代的期望,也遵循着自己所走的方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如何让走出去的农民再回来,如何更好、更高效率地利用土地,吸引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当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国家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最广大的国土面积仍是基本国情。这次调研,让我切身感受到"三农"问题在基层的琐碎与关键。几天时间里我无法全面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但却让我对"三农"有了最真实生动的了解,最切实直接的体会,并且明白,只有回归农村,融入农民,触摸土地,才能抓住其中的核心与本质,找到走出困境的真正方法。

 

三、 躬亲实践才是研究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所在的部门是机关的后勤部门,出差机会多,调研机会少,而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次基层住村,让我在实践中学到很多工作方法,是锻炼更是提升。调研说来简单做来难。如果事先没有准备,一头扎进农村,满眼问题,很容易迷失于现象本身,抓不住重点。因此,必须明确目的,把握方向,根据要了解的问题寻找答案,发挥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客观实际,不主观轻信,不猜测臆断。在走访过程中还要注意交流方式,彼此尊重信任,才能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

 

青年干部缺少经验,遇事容易想当然,对国情的认识多源于书本,源于文件,源于现有的资料。这些信息之所以正确,前提也是深入实际的探索研究。然而,调查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方向目的各有不同,层层传递更容易存在偏差。因此,要获得最鲜活的资料,就要尽可能地亲自参与实践,筛选分析数据,充分佐证判断。

 

以上就是我在安徽住村的心得体会,调研活动虽已结束,但无论是情感的延续还是对答案的探索都不曾停止。短短一周,虽不能很快找到答案,但对农村的关注和思考将一直进行下去。

 

(作者:全国政协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