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协青年 > 青年风采

我与政协报的N个第一次

2011-05-04

人民政协报记者部  梁春武

 

2000年7月,初出校门的我迈进了位于北京南三环边上的一座三层小楼,从此开始了我与人民政协报的不解情缘。从二楼的老新闻部办公室到地下室潮湿的个人宿舍;从南三环的简陋小楼到西四环豪华大厦,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感。

不会忘记初入报社,章建潮主任带领我们逐门拜访时的紧张与激动;不会忘记第一个夜班,总编室张红印手把手教我分栏画版的认真与耐心;不会忘记搬进新大楼,老社长卢昌华在冷餐会上谈笑风生的鼓励与期望;不会忘记走上新岗位,邬旦生老总在办公室内谆谆言语中的指导与教诲;不会忘记明星颁奖时自己的忐忑与欣喜;不会忘记竞聘舞台上同仁的支持与厚爱……,是呀,经历的就不会忘记,因为这里有我太多的青春足迹。

从弱冠到而立,人生中最华彩的11年有幸与政协报同成长共奋进,我骄傲;从青涩到成熟,政协报11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上同参与共奉献,我自豪。我把青春献给你,你把成长留给了我自己。

11年,弹指一挥间,11载,成就我与政协报的难舍之缘。回忆过往,那缘分中的N多第一次成了我永远的眷恋。

第一次上会

“两会”是中国人最高的议政殿堂,从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开始,每年3月,就从新闻联播和报纸上看到关于两会的密集报道。大学期间,老师还经常把一些两会报道的作品在课堂上讲解品评。那时候,两会于我是高不可攀只能仰视的一个存在。进入政协报工作后,参加两会的理想瞬间实现,幸福来得快了些,自己竟然有点猝不及防。

2001年3月,到报社工作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我就参加了,虽然不是新闻记者,只是小组秘书,但却有了更深入了解会议,接触委员的机会。现在回忆起来,那种激动的心情还让自己有些不能平静。

我当时在铁道大厦中共组当小组秘书,负责接待委员报到,给委员发会议材料,小组讨论时担任记录等等工作。中共组大都是部级领导,名字都在媒体上反复出现,这次见到“活”的,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初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来说,震撼的确非常之大。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小组讨论时岳奇峰委员发言时自己激动的心情。岳委员原来是我老家黑龙江的省委书记,在家乡念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去我们县城视察,提前一个月,我们就全县动员搞卫生,而他去的时候,我们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今天他竟然坐在我的面前,针对粮食问题阐述着自己的意见建议。我觉得自己好幸运。虽然现在看来很幼稚,但那的确是我当时的想法。

在做好小组秘书工作的同时,我没有忘了自己的职业,所以当宋健副主席出席我们小组讨论发言时,谈到科技体制创新的种种对策时,我认真记录,并根据记录写了一篇稿件。虽然由于程序上的问题,这篇稿件最后没有见报,但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努力了。
现在,每年开两会,我们报社的很多记者也都担任小组秘书的工作,虽然没有新闻报道的任务,但是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写一些稿件,我在负责白班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稿件都会高看一眼,因为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时时不忘自己政协报人身份的责任感,才让我们报社的两会报道年年出新,年年出彩。

第一次竞聘

报社的人事制度改革自2003年始,从那时开始,在报社工作的年轻人只要有想法,有办法,就可以凭着一纸竞聘方案走上部门中层领导干部竞争的舞台展示自己。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报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也是受益者之一。

2005年底,报社人事改革以来的第二次部门领导岗位竞聘我参与了。竞聘的部门是通联部。在总编室已经上了将近5年夜班的我,抱着支持报社改革的思想,以展示自己想法的姿态登上了竞聘演讲的舞台。阐述自己的设想,回答评委的提问,接受群众的测评,一系列公开公平的举措,让自己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欣然接受。幸运的是,我成功了。从此开始自己部门中层的工作历程。在通联部的两年工作中,我们重建了报社的特约记者队伍,并召开了特约记者工作会议,为加强报社和地方政协的联系作出了贡献。这之后,2007和2009,我都参与了竞聘,变化的是部门,不变的是公平。

通过参与竞聘,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报社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原因:充分调动人的因素,用公开公平的方式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合适的岗位上贡献才智。

第一次出国

2006年,贾庆林主席出访欧洲四国,我有幸随团采访。十几天的紧凑行程里,初次踏出国门的兴奋与辛苦采访写稿的压力互相交织,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出访的繁忙行程中,贾主席还时刻不忘对随行人员的关心。在访问的最后一站乌克兰,贾主席牺牲自己中午的休息时间,宴请参与这次报道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在宴请过程中,贾主席和每一位记者碰杯,并道辛苦,在场记者都很感动。在郑万通秘书长介绍政协报的记者时,贾主席亲切地说,政协报我每天都看,办得不错。这句评价让身为政协报人的我很是骄傲。

在整个出访过程中,除了通稿外的稿件,都要有仝广成副秘书长审阅。他每天在陪同主席出席各种活动后,还要审阅我报采写的综述、侧记,经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很多稿件还要在飞行途中审阅,非常的辛苦。记得在乌克兰基辅,贾庆林主席接见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结束后,我们马上就登上飞机赶往下一个地点,我在飞机上写完稿件,马上就送给仝广成副秘书长,秘书长放弃休息,马上开始审阅,最后还在稿件上签下了:“内容很全面,不错。”的评价,这种肯定一直激励着我,直到今天。

采访结束回国后,我就采访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出国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写了一个总结。领导批示,放到论坛上,为后来者提供点借鉴经验。在那以后报社年轻同志出访来和我咨询经验,我都会把这个总结送给他,希望能够对其有些帮助。

……

第一次参与委员视察、第一次稿件获奖、第一次当上明星、第一次登台演讲……,太多的第一次汇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身份:人民政协报员工;十一年的人生光阴,我把汗水奉献在我爱的这个职业和单位,我希望,下一个十一年,下下一个十一年,直至退休,我都能够为政协报贡献力量。
我把青春献给你,我也愿意把一生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