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03-08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民建中央副主席、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代表民建中央在8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晓青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他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中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吴晓青指出,中国在启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

  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中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资金问题仍是这些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经常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

  吴晓青认为,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他建议,要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

  着力培育和创造国内市场需求。切实转变单纯以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准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扶持、引导和培育,更多地在国内共享新兴产业发展成果。

  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支持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扩大开放。

  吴晓青还建议,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消除行业垄断和体制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参与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在行业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科研院所的做法,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进来并加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