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发展方向”,我拿稍微宽的美术概念来说,其实现在有三种:一种是古代传统的中国书画,这种已经在20世纪不断走向现代;还有一种是从20世纪以来从外国引进的,不断生根了,用前几年詹建俊先生说的,油画民族化。油画、雕塑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更前卫的,这些年来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谈到中国艺术具体涉及到很多方面,我觉得可以认真研究一下。
我们从整体来讲,对于传统的中国画,我们政协书画室一项非常重视,不断办晋京展览,这是非常必要的,收效也很好,不断吸收时代的营养,这里面不仅是传统形态,80年代曾经出现了实验水墨比较抽象,这就是一个现象应该对他有一个关照和评价,也许有什么长处,也许有什么问题。
全面来看这几种中国艺术,需要我们的行政机关,不管是文化部有关部门,还是中国文联美协的有关部门,自己有一个价值观念很好,还要有一个整体了解,对整个活动还有一个整体估量,要掌握在动态中的平衡。我参加香港的双年展,这里面既有传统的书画篆刻,也有架上绘画,也有最新媒材的,包括装置艺术。我们原来没有学过,不太了解,我看作品要评选,拿伞做一个很大的东西,是香港大学一个学生做的,我觉得有点意思,伞的功能它是遮风避雨,都是一半,没有圆的,他把伞都给封起来了,他有自己的一个含义,这种含义来自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我们的美协总体来讲是排斥的,是不是其中有健康内容的,就像想当初改造西画的油画雕塑一样,还是应该开放一些,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要说完全是前卫的就不感兴趣,是不是可以考虑,你既是传统媒材,比如说油画雕塑,这种在文化价值观上太成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些对策,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我们目前在相关的领导组织部门,学校部门、研究部门之间怎么有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对于中国美术现状,包括发展的历史研究,研究单位和学校最有资源,研究可以有不同观点的人都去研究,研究的成果对于你当代的美术运动很有帮助,你遭遇一个问题先上网查一查,这样得到的知识就不深刻了,怎么通过国家的立项来支持学校对于一个题目,哪怕是不只一个课题组研究,作为制定战略的基础,在文化的主管部门,不能只靠自己的政策研究室,这方面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考虑。刚才晓凌讲是否成立一个智囊库,其实就在学术单位,就看政府怎么重视起来,给予更大支持,不要自己另外有一套班子,完全机关性的政策研究,面对这么复杂的现象一时提不出合适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提到,中国传统美术如何保持独特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画是被改造的,1956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共同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周总理很重视,成立了北京中国画院,但是,这个事情后来变成北京画院,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画家,原来的含义就不存在的,不存在不等于传统艺术在这之后的国际国内的背景下,不应该突出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第二个现象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画研究院,想当初谷牧很多中央领导很重视,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现在改革了只是代表国家和传统的中国画没有关系了,但是,我呼吁一个情况,四川画院曾经给我一个材料让我提一点意见,他们的画院是省长对书画感兴趣,他直接找了邓小平同志,他提名为书画院,后来被张爱平加了一个字叫做四川诗书画院。老一代革命家,在具体过问艺术机构的时候,他们的素养能够让自己怎么建议怎么定名,因此,关系到传统艺术发展,就牵扯到从上到下的素养问题。我们的领导人,现在的画家、学者有没有国学的素养?国画的名字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我发现,北大画法研究会有国画组和西画组,再后来就是中国画研究会,这都是1910年代,比国学提出晚,再后来就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所以说,原来中国古代就叫画,这还是因为西画东渐,为了区别这些新的学问,才把过去的叫旧学叫国学,把传统的叫做国画,名字的出现是有一个背景。
有了名字就涉及很具体的事情,传统怎么区别西方的,怎么样在西方发展,比如说陈师曾,为了发展中国画,比较注意中国画和西方的现代艺术关系,比较注意中国传统文人画可取的因素。我前不久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后街由私家画廊办了很有意思的展览,近代名人珍贵文献展览,这里面有,齐白石到北京第二年和很多人的照片,还有陈师曾写的一首诗,后面用英文翻译的手稿。在那时的背景下,中国画家怎么去选择,潘天寿曾经就讲过,要拉开距离,两个山头各是自己的文化体系,可以互相学习,但是,不能变成一个山头。陈师曾主张,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好东西。黄宾虹提出,发现印象派和抽象派同中国笔墨联系。但是,他们这一批画家,包括后来潘天寿在浙江美院搞改革,成立山水花鸟画科,包括解放前北京艺专怎么安排国画学生授课,比如说要讲诗词、要教篆刻,他是跟传统的学问有关系的,比如说诗词,比如说书法等等,但是,最根本还是传统的哲学,通过国学才能了解相对稳定的,没有完全受时代限制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国画家,新时期以来,我们教育体系是从西方搬过来的,我们对于国学这一块相对比较薄弱。
怎么样围绕我们的传统画种保持它的独特性,要提倡国画家研究国学,这不是一个死的,国学也在发展,比如说吴宓在清华成立的研究院讲话中说到,既对中国的传统要有精深研究,对于西方也要形成研究,这样才能像古代汉唐时代一样,又是开放的,又可以选择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方面确实很重要。你的思维上是洋的,你的价值观念上是洋的,你要想把国画好比较难,这方面我觉得保持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性,增加传统的修养,而且要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来,要在美术的办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办展览里面体现出来。把它作为一个要求,而且要在各种机构的定名上体现出来。
再讲一个问题,前几天看北大比较文学的乐黛云写了一本书提到,胡适讲的文化是体现某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文明的阶段,和工具有关系。他认为,中国以前落后了,外国的文化比较高,你的文化就要变,同梁漱溟、季羡林的文化观念不一样,重视文化多元性,重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
季羡林讲民族文化价值强调和谐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季羡林讲到西方国家对自然无限开发,造成现在大量的问题,中国的和谐文化本身有在世界上,在当下超出中国地域和民族的普世意义。因此我想,中国美术艺术发展怎么走向世界的时候,应该充分体现和谐文化精神,把和谐文化体现精神的中国化,积极对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