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看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发展方向”是一个颇为宏大的题目,但是,无疑是有现实的针对意义的。我想,所谓国际化的背景,应当至少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一种历史的参照;其次,是现实甚或未来的反思和瞻望。

历史上,中国无疑在国际化的背景上展现过她的伟大而又独特的魅力。从汉唐到宋,都是堪称高峰的甚至“梦幻的”国际化大格局,直到今天依然是令世人仰望和赞叹的文化成就。以此作为出发点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种极为必要的大前提,不仅仅可以重温中国艺术在当时的世界性的视觉力量。而且,也可以摆脱莫名的虚无情结,自信而又客观地审视从学理到实践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或许,谈及中国和东亚的文化影响关系,更具有说服力。譬如,历史上中国对日本的直接影响非常明显,甚至中国最好的建筑——唐代风格的建筑——在日本保留得最多,最完整,也最好。唐代文化艺术深刻地惠及日本,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也是今天的许多日本人为之由衷骄傲的地方。不过,中国的艺术在日本有吸纳,也有创造的转型。书法是个绝好的例子。中国书法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独特艺术门类,对一衣带水的日本的影响自不待言。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中国书法到了日本之后,逐渐地演化成了今天的现代日本书法,甚至业已建立日本式的书法评价标准,也不乏国际的影响力。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性转变——从吸收中国艺术始,再在此基础上,蜕变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艺术风格,形成文化借鉴中的移植、变异和创化的完美结局。其实,类似的文化输出的闪光点还有,正如有的学者所感受的那样,中国的木刻、水印的技术,曾经给过日本版画以重大的影响,后来通过包装纸这么一个几乎不经意的特殊环节,日本影响了西方的印象派!这是历史上确凿有过的影响之链:中国到日本,然后再从日本波及西方乃至全世界。

在东亚地区还有我们的近邻——越南。越南历史上很长时期里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最早的漆艺,技术和艺术水平均非常高,也传播到了越南。但是,恰恰是在越南,漆艺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甚至一直是越南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符号。有意思的是,建国以后,中国的艺术家被派往越南去学习漆画……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文化互惠的事实。

“中国化”带来异域文化的精彩亮点在韩国也可以找到相应的例子。众所周知,中国的汝窑冠绝一时,其简约的造型和美妙的釉色真正是赏心悦目之至,至今的存世量也极少,大抵不超过60件。2006年12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新馆落成之后举行的“北宋大观”的展览上,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就是汝窑。不过,此次重要展览也借了韩国烧制的汝窑作品。而且,事实上,韩国在中国宋代的时候就已经能烧出极为精致的瓷器,完全可以和中国的相媲美。所谓“袖中珍”指的就是韩国的青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中国的瓷器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影响,但是,它并不穷极进一步创造的可能性。艺术国际化的魅力就在于相互的深刻提升。

    回过头来再来谈“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发展方向”也许就没有了任何的突兀感。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今天中国艺术的国际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思考方向和实践定位。这里,不妨看一下中国整个国家的世界性份量。2001年,是中国申奥成功的历史时刻。到了2003年的时候,“达沃斯论坛”第一场就讨论中国经济对于全世界的影响,而且在与会中有一种声音,即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不是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这是一个极其具有历史性的信号,就是说,中国的重要性的与日俱增已经到了让全世界非常认真对待的时候了。我们如今有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有达到80多个国家何地区的艺术家踊跃参与的第三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等,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内在地呼应了中国整体实力的历史性提升。

文化艺术的提升与开拓不能不诉求于国际化的影响。这里可以提到具有参照价值的日本。我们知道,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是第一个成功申办奥运会的国家,这是1964年的事情。回顾起来,当时日本申办奥运会的情况比北京申办奥运会要落后得多,包括国民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值得关注的是,那个年代里,日本在文化上的国际化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在国际的舞台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崛起、口碑上的“日本第一”,以及一跃成为西方工业强国集团等,都是与其文化上的努力密不可分的。记得当时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做了一些举世瞩目的事情,譬如执意把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米罗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等借到日本展出。当时日本人到欧美国家观光旅游,是很方便的事情,可是,为什么还要将这些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品借到日本来呢?我想,之所以这么做,正是文化上的远见与策略,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知道,日本对于西方文化不仅认同,而且无比推崇。一个对西方文化艺术能够敬奉的民族,当然是值得尊重的。把西方最好的文化请到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举动,客观上就提升了日本自己的文化地位。上野公园的罗丹雕塑以及博物馆中的印象派绘画的收藏等,都是在那个年代中陆陆续续开始的。

我提到上述事实,是想强调在国际化背景上做艺术文化的拓展,的确是非常有历史性意义的事情,不仅是要推介我们自己拥有的灿烂辉煌的艺术传统和当代的杰出创造,而且,还要有海纳百川的巨大胸襟,在优秀的外来艺术中汲取重要的营养。

作为大学里任教的老师,我另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就是直到目前我们在各种层面的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还相当薄弱,极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这里可以做一个比较。2007年,中国的兵马俑抵达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据说观者如潮,络绎不绝。我在英国《卫报》上看到一段报道,大意是说,因为参观者实在太多,大英博物馆可能要24小时向公众开放,观众任何时候都可以来。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展览现场!同样,1960年代当《米罗岛的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运抵东京时,有多少人是去夹道欢迎的,观展的人数达到了200万人次。想一想当时的日本人是要站在电动步道上匆匆一瞥艺术的风采,这是何其感人的盛况。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对高规格的国际艺术展的响应和激赏就不是那么热烈了。首都博物馆曾经展出过来自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希腊艺术精品130多件,让卢浮宫本身的希腊罗马展厅都显得有点空空荡荡了。就是这么一个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的展览,其开幕式出席者的名分之低、参观者人数之少,却是颇为惊人的。当然,这是比较而言。我曾经听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访问学者感慨,这样的大展到了美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一定是需要排队伍,等待很久才进得去的。可是,当时的首都博物馆却有过冷清的时候!所以,在做文化推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其实还没有跟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敬畏以及对于自己文化传统中的艺术的挚爱,都是不甚充分和全面的。教育里过多地强调数理化。对于高考,当然不能否定它的意义。但是,学校里艺术的教育,尤其是学生对艺术的亲和与渴望,确实是太不够了。

切不可因为教育方面的滞后而令我们的艺术国际化拓展有所羁绊。

 

 
     
2008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GENERAL OFFICE,NATIONAL COMMITTEE,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