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整个中国艺术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完全相适应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社会面临的是既要融入国际社会发展的大潮,又要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新形势,中国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是如此。具体到艺术上,视觉艺术和美术有三个特点,在这个时期是非常突出的。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更大普及,特别是高等美术教育的扩展和学科的发展,我们的美术创作正在不断提高水平,较90年代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为什么首先要讲到美术创作的基本状况?因为我们讲到,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还在于艺术创作者。虽然理论、体制和其他各方面都起作用,但是,艺术发展第一动力还是在艺术家这里,要从人和队伍来分析。
新中国以来,美术教育有三次飞跃式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解放前,20世纪前半叶初具规模的、尚属草创性质的美术教育进入新中国,随着国家整个教育系统的正规化,美术教育也获得了正规化和普遍提高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随着整个教育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美术教育也迎来了一次飞跃式发展,这是和文艺界改革开放后迎来“文艺的春天”这样一种创作的繁荣模式相适应,也可以说形成了支持;第三次是从9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到了90年代后半叶到跨世纪,整个教育,不仅是高等美术教育,包括中等初级的美术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普遍创作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注意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审美的要求或者是中国美术还能够指望形成更多影响的态势,当然要着眼于这个基础水平,所以,第一个是,我们创作的整体水平在提高。
第二,我们现在处在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以网络互动技术为支持的信息时代。不仅网络媒体在快速发展,它也带动了各种平面媒体或者是影像媒体的急剧发展。现在是处在“视觉媒体”时代,有的专家说成是“图像时代”,人们看图比看文字更多。
这样的时代就带来两个特点:
(一)审美多样性得到支持。过去我们讲“审美多样性”,其实,它不是你想促进就能促进起来的,在一个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审美想多样化也缺乏条件。而现在是网络时代,阅读非常自由、非常普遍的媒体时代,当然就带来了公众审美的多样性,信息的庞杂就派生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下的审美多样化;
(二)在审美上带来了对图像依赖的阅读方式。这个必须要注意到。整个人类社会在不同时代对文化的接受主体方式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世纪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到教堂去做弥撒或者是忏悔;19世纪,以西方为例,那个时候沙龙是主要方式,周末、节日大家到一个贵族的家里聚会,中国人叫“雅集”。当然同时还有其他方式;到了20世纪,博物馆成了主要的文化方式;20世纪末,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图像的阅读成为一个主要方式。
一个是审美多样性,一个是我们讲的新的审美方式,构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人们怎么去看美术?人们需要什么美术?当我们谈中国美术发展的时候,回头要问一下。在接受方面,我们总是讲艺术品分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大领域,我们所有这些工作,做博物馆、做报刊杂志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媒介,都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达成桥梁,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要兼顾两头:一、创作主体发生什么变化?二、接受主体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或者工作上侧重把握的方面会比较清楚一些。这是我们讨论背景下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艺术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整个中国美术界是感同身受的,其实不仅是美术界,整个中国各个界别都是这样。总体来讲,这和我们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有相当的不平衡是密切联系的。我们面临的这个时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快速,一个是快速下的不同。
所以,美术也逃不了这个规律。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说是“看不见”,其实我们也都看见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大家比较清楚的是,过去,我们的院校、画院、美术馆、媒体,这四个环节有一个主渠道环环相扣:美术院校培养人,到了画院里面,支持了创作的系统,包括美协这样的组织,创作的作品进美术馆,美术馆办展览之后我们的媒体报道,这些东西是自成一个体系,从“生产”到最后“消费”有一个自我的体系。
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院校毕业生不一定都到体系内,同样,画院的画家也不是一种风格,是多种风格,甚至很多的展览都不到中国美术馆去办,可以到其他画廊去办。
现在的结构至少是三个东西起作用:
(一)我们非盈利的、国家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尤其“十七大”以来,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和很大的扶持;(二)严先生讲的,整个艺术市场在急剧发展,画廊、拍卖会、博览会、经纪人都在发展;(三)艺术家工作室变成一个社会性很强的艺术空间,这也是过去没有的。过去艺术家工作室有一个好的条件,创作就好了,把作品画完拿出去,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工作室,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不是封闭的工作室。工作室为什么要搬到“798”,为什么大家抱团形成一个区域?实际上,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变成公共空间,里面是开放的,画家自己办展览。整个的结构已经起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给我们的工作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举一个例子,中国美术馆现在是和谁在“争”观众?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和“798”争观众,“798”什么东西都有,有好的、健康的,也有存在很多问题的,至少艺术是很低劣的。但是,由于它形成了一个生态气候,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所以,中国美术馆首先是和“798”艺术区“争”夺观众,尤其是争夺国外来北京的文化观众。很多国外来北京的文化人士(不仅是美术界的),他们来中国看什么?当然可以到故宫看经典艺术(国博以后做起来会有我们非常丰富的文化财富在那里,也可以去看),但是,现在各方面的信息是在“798”。所以,中国美术馆也好、首都博物馆也好,包括王明明院长的北京画院美术馆重新做起来,都是要吸引来自国际社会的文化观众,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的美术、文化,特别是了解国家文化政策下推动美术发展许多新的举措和实际的体现,这是一个比较丰富的板块,
回头来讲这三个特点。“国际化背景”不仅仅是一般的意义,刚才也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术的东西进来了,从学术方面对我们的影响,我觉得在今天表现为一个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派生的问题比较多,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我们美术发展的一对根本关系,就是我们的时代性和我们文化的民族性,这一点在任何国家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
巴黎在19世纪之前是欧洲很重要的中心,19世纪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世界博览会在巴黎的举办,它的内部的整个文化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于巴黎来说,既要守住法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又面临19世纪末的新技术,特别是工业革命形成的新技术,当时主要是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新技术(后来包括德国),对巴黎和法国的影响,一方面要迎接新技术的到来又要坚守法国的传统。
应该说,以法国为例,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前30年,二次大战前,是努力做到这两者的协调。包括毕加索在内的那么多现代主义运动,能够在巴黎的土壤上滋长,和当时所形成的,既开放、让巴黎成为世界的中心,同时也探讨作为法国文化传统的哪些素质(当然巴黎喜欢讲气质),能够进入到当时的当代里面去。回头看艺术史,之所以在20世纪前20年在巴黎能够产生那么多重要的流派,影响了西方世界,这是一个因素。
美国的艺术其实也有双重性。一方面随着战后社会的发展,有一种要在文化上构成对世界影响的雄心,甚至野心,也包括实施了很多战略性的措施;另外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又试图来建立一种美国性,就像美国精神生活中注重宗教、社区、家庭,其实是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它自己的伦理和道德。在美国的艺术里面,也在建立一种美国性,只是这种美国性,由于所谓的世界性过分膨胀了,我们通常看不到它,其实我们到美国去,我们通常到纽约,看到都是比较世界性的作品。
前不久我率领我们美术馆的代表团到德州、西雅图,不是属于中心区的地方,注意到那里都很注重文化上的美国性。我们才说,美国文化对美国人还真是有效的,美国人之所以有那么一种民族抱团的精神,和美国文化的作用是有关的。
现在轮到中国,在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就是这两个关系怎么处理好,我们今天肯定是要从经济上融入全球,从文化上体现我们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包容性,承担起共同推动人类艺术发展的责任。而且客观条件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另一方面,倡扬艺术的时代发展时,如何把本民族传统中的思想观念、语言形式,形成一种推动机制,德国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我们和德国交流比较多,了解了一些德国20世纪发展的情况。德国在整个20世纪发展中(法西斯阶段我们且不说),从战后开始,一直在讨论两个问题:
(一)文化现代性是不是具备地区或民族的特点。刚才严先生谈到现代性这样的学术术语,这是西方试图讲的一个普遍观点,他认为人类20世纪特别是文化的发展,都注定具有普遍的性质,这种性质就叫做现代性。德国学界始终讨论,在这个现代性基础上是不是有自身的现代性。比如说德国文化的现代性,由此我们想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当然是我们的现代性,只是我们没有来得及做梳理;
(二)德国战后仍然注重讨论德国民族精神。当然这种讨论有一点点危险,因为当时法西斯阶段的民族精神给它造成了一个很恶变的结果,但是,德国学界没有把这个东西完全抛弃掉,把它转化为文化上的民族精神,这个工作做得比较好。我们就看到,德国的美术到了20世纪往下发展,走了不同于英、美的道路,尤其是不同于美国的道路,包括在审美的趋向上,他们很反对美国的波普主义,那种庸俗的、恶俗的东西,而是比较注重艺术创作中关于人类命运的(哪怕是悲剧)、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主题的探讨。美国的绘画讲究花里胡哨、讲究视觉刺激,德国的绘画则注重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们今天来讨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发展方向”问题,20世纪从宏观上我们确实要讨论我们整体的文化,具体到美术,我们总体的态势应该是怎么样?把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点有时会矛盾,时代性总是更多表现为对新的具有更多共同性特征的,也就是具有更多所谓国际化特点的文化因素的喜欢和运用。但是,民族性又是要坚持从民族传统中找到真正的源头活水,而不是沉寂在那里的传统因素,应该使得传统因素变成源头活水,能够导向到今天来。我们今天在判断作品质量的好坏,所谓的质量,我觉得这两个是很重要的参照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