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易触动的地方。每当中央电视台播放“梦里老家”江西婺源宣传片时,我都不禁神往。今年初秋我终于来到了世称“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渴望找回老家的感觉。
从九江行至婺源的路上,远眺窗外,群山连绵,满目苍翠。偶经山坳处,一栋栋水墨画似的白墙黛瓦,倒影在潭潭池塘中。周围遍布块块稻田,几近成熟的谷穗呈现一片金黄,在阳光照耀下特别灿烂,一点也不逊于宣传片中春天绚丽的油菜花。尽管是初秋,但路旁的一些乔木灌木已染上了点滴红色,与绿的黄的叶子相交辉映。偶尔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与这青山绿水黄谷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的美丽景致。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朱熹、詹天佑的故乡,也曾涌现过许多成功的徽商。这些徽商出外经商致富后,纷纷回乡购置田地、建筑房屋、创办学堂,为婺源留下大量至今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古村落及古建筑是其典型代表。导游的介绍更增添了我的兴致。我曾去过同是徽州古民居的安徽西递和宏村。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古朴典雅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建筑、钟灵毓秀的山水,与经营有序的店铺、悠闲自得的村民相得益彰,其乐融融。婺源的古村落是否也如此这般呢?欣赏着行进中的婺源山水,想象着安徽的两处古民居,我不禁憧憬这个“梦里老家”了。
江湾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这是一个千年古镇,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导游介绍说,江湾的江姓是萧姓后裔,可以追溯至西汉开国宰相萧何,后避难才改姓江,转辗迁到江湾。江湾的古建筑群是它最具魅力之处。我们参观了清末明初教育家江谦的“三省堂”和一些富商的私宅。不论官员还是商人,他们房屋的挂匾楹联、砖雕图案,以及宅院布局、建筑风格,处处体现了古徽州文化的神韵,透出江湾人的智慧。我们在一家“由礼堂”民居看到,从它的最深处厨房的小门与几处前厅的门依次错开,视线所及直至大门,既符合风水学说,又有结构美感,还可窥见门外事物,科学实用。
我们漫行在一幢幢高大的院墙之间狭窄的青石板路上,沿小巷的去处,随意转悠。在一家书院的院内,导游推介我们观赏一种梨树,称这就是婺源著名的“红(中华荷包红鱼)、绿(绿茶)、黑(龙尾砚)、白(雪梨)”中的“白”。江湾盛产雪梨,其果白且脆,掉在地上可碎成雪片一般,故称雪梨。还有几个雪梨用纸袋包着挂在枝头,吸引我们驻足凝望,好似有“望梅止渴”之感。在小商铺,当地人好奇我们的身份,借机攀谈。有同行者就向他们寻问一些风土人情与生活状况,这才得知许多村民守着这个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但多以出外打工为生。他们饮用的是井水,生活垃圾大多就地排放。无疑古村落走向文明还待时日。不经意间听到机器轰隆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村民在建造新房。那正堆砌的行行红砖仿佛道道划痕,印刻在这幅古朴的水墨画卷上,掠起我心中丝丝遗憾。我们就在这嘈杂声中离开了江湾。远远地,江湾仍如一颗珍珠镶嵌在山水环绕间。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婺源的另一个千年古镇----李坑村。李坑村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果不其然,刚进村口,在高大的樟木树下,就听到潺潺流水声。举目前望,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水上一条条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石拱桥、木板桥间隔摆放。两边有序排列着典型的徽派房屋----高高白墙上青瓦片片、翘角马头极具动感。在座座建筑间隙,偶尔探出弯曲摇曳的翠竹,以及浓绿的远山。风光旖旎,一览无余。
进入村庄,越发感受一种质朴和典雅、古老和现代的融合。从外到里,顺着河道的走势,建筑渐进趋高,参差相错。短短数千米,可谓五步一景,十步一状,均有不同。在河的不远处,还有其他方向的河水流入。特别是一个通济桥的地方,桥下纵横两条河流,如双龙交汇,加之桥的倒影,人称“双龙戏珠”,别具韵味。此段河岸曾是赵雅芝等人拍电影之处,引得众人纷纷留影纪念。几座独板桥贯穿左右的众家店铺,站在上面有微微发颤感。但我经不起诱惑,还是不断地把自己摄入风景之中。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走停停在各色铺面前。店铺挂着明清年间的旗帜和招牌,但商品却是货真价实的地方特产。评论着“挑剔”着当地的特产,讨价还价之间,已享受了旅游的快感。
到了村内,有一方“申明亭”。游人在此顿足歇息的同时,可以静静地欣赏周围的景色。这个亭子是原村落议事及娱乐场所,实际也是村民自治和教化之处。亭子旁边有以前的村规民约,规定着村子重大事项的处理办法和违规处置条例。每当有赏善惩恶时,族长召集众人,在这个亭子里严明村规,伸张正义。有过错者将不允许经过亭子,需穿亭边小道而行,以示警戒。这正如亭子上楹联所题: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此鉴古观今。遥想几百年前,村民在这个亭子里通过自治达到安居乐业,不也与这村落的建构理念一致、协调共生吗?
由于时间所限,婺源的精华没能一一领略,但只这两处便也不虚此行了。虽有点匆匆,未及舒缓地品味,不过追求和谐安宁不正是我们怀念老家的缘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