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政协青年 > 领导关怀

瑞典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日期:2011-04-07

        段启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2010年6月笔者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代表团考察了瑞典的生态文明建设。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中央车站周围有一严厉的发动机空转规制。公交车和一般车辆如果1分钟以上是空转发动机的就处以罚款,的士也不例外,等客时停住发动机是常识。

瑞典在养殖业方面,提倡让牛、羊、猪、鸡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自己生产的没有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吃药,如果吃了药,要等3个月后才能屠宰。普通猪饲养期为6个月,而生态猪饲养期要7~l1个月,生态猪出售时价格要比普通猪高一倍。

瑞典99.9%的城市居民生活废水都得到处理后才排入河流,因而使大部分江湖得以保持健康生命......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们切身感受到瑞典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深刻的印象

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半部,总面积449964 平方公里,人口900.9万。地形南北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瑞典是欧洲最先倡导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国家。

    走进瑞典,让人感觉走进一幅美丽的画卷。天地分明,空气清新,流水淙淙,鸟语花香,完全是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大家都赞叹不已:“天真蓝,树真绿,水真清,环境真好!”瑞典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态环境。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是一座相当注重环保的绿色城市。在城市街区,可以看到两旁处处是浓绿的树木,天鹅绒般的草坪,城市里几乎没有一块裸露的土地。连楼房的墙壁上、阳台上、别墅区的栅栏上都有绿色的植物,一片片葱绿。在瑞典的乡村,环保亦处处可寻。高速公路两旁除了草地、麦地和绿水外,全被青色的树木和原始森林覆盖着,一派田园风光,使人陶醉。郊外的工厂区,或有烟囱直指云天,但抬头一看,不见“黄龙”和黑烟,只见蓝天飘着白云。从工厂区吹来的风,富氧而清新,全是清草花香味,沁人肺腑。在乡村居民家中,冬季供暖使用的是一种碎木渣制成的燃料,以往采用电力和石油供暖的地方都换成生物能源和太阳能。森林和草场附近,还时常可见一片片面积达数亩的土地,上面点缀着一座座小木屋和一块块小园子,雇主将土地分成数十块大小不等的“家庭植物园”,出租给喜爱种植的人家,既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又可以美化环境。

瑞典河湖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的湖泊多达9万多个,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8%。瑞典非常注重从源头上保持河流的洁净,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被称为生态环境型的雨水管理系统。对于没有污染的雨水可以直接进入河流,而污染的雨水,尤其是马路上有汽车行使的地方,雨水里可能带有象汞一样的有害物质,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河流。瑞典要求工业停止排放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等物质,企业需要排放,必须得到环境法庭获的许可。瑞典的生态村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供水系统和下水系统,供水水源为雨水和井水。目前,99.9%的城市居民生活废水都得到处理后才排入河流,因而使大部分江湖得以保持健康生命。

生态产业。目前,环保产业已占瑞典产业收入可观的市场份额,据瑞典统计署估计,其年产值达到2400亿克朗,就业9万人次,作为瑞典工业行业老大的汽车工业,其年销售额也不过2170亿克朗垃圾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系统占整个环保产业的41%,是环保产业发展最大的领域。瑞典环保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瑞典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时候,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未对此予以充分重视,比瑞典慢了几年。就是这超前的几年,却使瑞典的环保企业获得极佳的发展机遇。他们在国内发展壮大后,便迅速进入临近的西欧国家抢占市场。瑞典环保产业出口增长强劲,约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38%,并以年平均8%的速度增长,将可再生能源出口包括在内,总值达250亿克朗。进入 80 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这为瑞典环保企业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已成为瑞典环保产业出口的巨大市场。

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瑞典生态农业户不断涌现。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豆类作物和牧草。每四年循环一次,即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豌豆,第三年种燕麦,第四年种牧草。作物中的杂草主要靠人工清除。生态农作物产量比普通作物低,如生态小麦比普通小麦低15-20%,但售价却高出两倍以上。

生态生活。在瑞典,环保意识无处不在,人们在生活消费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如何节能减排。在整个住宅小区的建造过程中,瑞典人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上。房屋建筑材料的选择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外墙墙板中间用旧报纸加工成的隔离层,室内墙面多用蜂蜡等材料制成的涂料抹平,无辐射,透气性能好。房屋建筑所有木料都不使用油漆,而是采用特殊方法加工,保证木料美观结实和无污染。生态村每座房屋都装有太阳能收集器,各住户所需的暖气和热水由太阳能设施提供。住户厨房里有好几个垃圾袋,能分解的剩饭、菜叶,不能分解的塑料、玻璃制品以及对环境有危害的废电池等均分别存放,以便分别加以处理。在瑞典的市场上,所有的水龙头、淋浴喷头或抽水马桶都是节水型的。可以说是只有更节水的,没有不节水的。有一种瑞典公司发明的聪明马桶,至少有两档排水阀,可以分区域进行冲水,比一般的节水马桶还要省水60%。瑞典人住房里的排水管很细,如果出水量过大,水槽里很快就会出现积水,逼迫人们不得不把关小水龙头或淋浴喷头,减少生活用水量。作为瑞典的国际知名企业:VOLVO、易家、利乐等。他们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充当着环保宣传员的角色。VOLVO推出的模拟驾驶系统。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驾驶,而是教驾驶者如何省油。在瑞典,所有的木材原料,都必须通过“森林认证”。 瑞典公交车全部是有轨电车。世界上首部百分之百乙醇燃料车即废气零排放的环保车又产自瑞典SAAB公司。瑞典还是第一个使用沼气为动力的客运火车的国家。瑞典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过欧盟规定的50%的标准,达到56%,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建筑节能方面,据统计,从1970至1990年,瑞典的房屋面积从4亿平方米增加到了6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了50%,但能源的消耗量却与20年前持平。

在瑞典著名的哈马碧生态城,家家户户的废水连到处理场后,其它地方的一般做法是把废水变成干净水,排到河里去,但这里却是处理后变成沼气,足以提供区域内1000户居民的厨房用气。又如垃圾分类,分成11个等级,玻璃瓶也要分成有色和无色两种。具有回收价值的,交由每周两次的垃圾车载走。果皮等有机垃圾,处理后成为堆肥,再进入发电厂,成为连接到户的电力与暖气来源。没有回收价值的,进入焚化炉后,仍然产生热能提供社区使用。每一个到哈马碧生态城的访客必参观的设施,还包括一个个矗立在社区内,分成蓝色、绿色、灰色等不同盖子的无底洞垃圾桶。垃圾丢进去之后,马上靠真空系统,被吸到地底下的中央收集站。整个社区完全看不到垃圾车行走,也闻不到任何垃圾气味。201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曾考察过哈马碧生态城,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功的经验

   瑞典的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政府从政策、税收、法律、教育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促进、保护和倡导。

  1、从政策上支持各行业开展保护环境的行动。瑞典以高瞻远瞩的环境战略和政策,成为世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早在1987年环境运动刚刚开始时,瑞典就已经认真地参加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讨论和规划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瑞典政府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行业开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对于自愿开展荒溪治理和农田保护的,由政府和欧盟各出资50%予以支持。在农业生产中,对开展生态农业粮食生产的,政府给予产量成本50%的补贴;在林业生产中,对私有林业主进行荒地造林,补助50%。如果林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业主可得到100%的补贴。1994年4月,瑞典议会通过了《瑞典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作为瑞典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础,提案特别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化管理,以及废旧物品的循环使用,要求现有的生产消费形式必须符合生态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由于节水新技术的采用,瑞典工业用水量持续下降,城市饮用水的消费量也停止了增长。

2、从税收上控制各种有害物质的无序排放。利用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瑞典政府的战略举措。从上世纪70年代启动征收环境税费开始,它比任何国家都更多地运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瑞典生态税收规模大、种类多,主要是对能源的征税以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税基的征税,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瑞典从1957年开始,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包括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征税。从1984年起对使用化肥和农药进行征税,资金主要用于环境研究、农业咨询和治理土壤盐碱化等。对含碱和水银等的电池每公斤征税23克朗,对镍和镉电池每公斤征税13克朗,资金主要用于收集和处理废弃的电池;从1986年开始对汽油的征税,税率从1991年7月1日每公斤无铅汽油为2.37克朗,含铅汽油为每公斤2.68克朗。对甲醇的征税是每公斤0.8克朗,对用柴油驱动的机动车征收里程税。从1990年3月开始,对能源征收增值税,税率是能源价格的25%。瑞典的能源税,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硫、铅、过氧化氮等污染的排放,促进了工业和家庭减少对能源使用的数量。瑞典年度环保税收高达730亿克朗,其中来自能源和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燃油)税和能源(电力)税收占比高达95%-98%。据统计,瑞典的环保相关税费有70多种,家庭要为垃圾买单,企业要因废气排放缴费,使用不同的汽车燃料需缴纳不同税费等等。为鼓励购买清洁燃料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瑞典政府还推出绿色汽车奖励计划。从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凡购买一辆环保汽车者,政府奖励1万克朗。正是这样的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税收导向政策,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纳入了环保的轨道,促进了环保技术的开发,优化了生产流程和消费方式,引领了环保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3、从法律上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瑞典是欧洲最早倡导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国家。在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中,瑞典政府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框架。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只有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单项法律,如1918年的《水法》,1938年的《狩猎法》,1942年的《名胜古迹法》和1950年的《捕鱼法》。6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瑞典于1964年和1969年先后制定了《自然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这两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相关企业必须使用现有最好的技术以确保资源的充分使用。进入70年代以后,瑞典的环境立法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相继颁布了《禁止海洋倾废法》、《机动车尾气排放条例》、《有害于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法》及其条例等法律法规。1974年瑞典颁布的宪法规定: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包括狩猎、捕鱼,或者保护自然和环境在内等事宜的规章制度。目前瑞典议会正在酝酿新的提案,打算将所有的环境法律合并成为一个环境法典,使生态法制建设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4、从教育入手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瑞典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加强对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民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瑞典的生态教育首先从学校抓起,在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涉及到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把学校的环境作为一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环境问题,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为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瑞典每年都要搞大型宣传活动来增强人们的水生态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科学合理地使用厨房和厕所用水,杜绝往马桶里倒油水、药水或其他化学制剂。瑞典不仅重视提高本国人民的水生态意识,而且积极推动全球的水生态宣传。从1991年起,瑞典每年都要举办旨在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水投资和减少贫穷的世界水周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在世界水周期间,瑞典还会由国王或王储出面,亲自向全球对水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颁发斯德哥尔摩水奖。该奖的影响大有成为国际水问题领域的诺贝尔奖之势。有效的生态宣传教育,激发了全民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自觉保护的意识。

有益的启示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是科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瑞典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与瑞典相比,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些地区资源过度开发,超出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公认的工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45种矿产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按可供开采的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3%。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2007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8%。原油消费量3.4亿吨,增长6.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能源特别是石油对外的依存度日益增高,能源安全和风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同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因耕地不断减少,气候变化异常,污染日益加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维系未来1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风险将会长期存在。因此,要像瑞典那样从宣传教育入手,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让忧患意识走出中南海,走向全社会,让节能减排的意识成为公众的习惯,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和发展观。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要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发挥森林吸碳减排的作用,实现间接减排。

2、完善政策制度,建立补偿机制。借鉴瑞典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税收制度,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将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破坏恢复成本纳入资源产品的价格;建立国家水权制度,严格控制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省界断面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激励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与生态占用。改革资源税、开征生态税(环境税),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高资源消耗的成本,扭转过分依赖高耗能、高污染重工业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保护和有序开发土地资源。

3、健全生态法制,节约保护资源。从瑞典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看,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瑞典相比,我国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仍然不够健全,一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的立法,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区划规划、监测保护、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等制度。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法, 统一协调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制度和措施, 将生态环境补偿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4、优化人居环境,构建生态生活。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借鉴瑞典生态的生活经验,要着力保持和优化我国城乡的人居生活环境。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好植物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推进绿化布局的系统性和均衡性,涵养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周围地域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区域。借鉴瑞典生态村镇建设经验,大力建设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住宅以及生态住宅集聚的生态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选择对健康有益的、同环境友好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改变一次性消费方式,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节约型消费的生活方式,减少或杜绝生活消费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努力形成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态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