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在推进我国公共外交中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头和领导的重要指示鼓舞着我们想方设法开展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互联网对公共外交的冲击鞭策着我们与时俱进地眺望人民政协网络公共外交之路,挖掘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潜力和优势。
互联网对公共外交影响深远
互联网不仅对传统外交带来了冲击,而且对公共外交的发展、转型影响深远。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加之互联网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结构,使得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民意的号召力迅速上升。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网络一代越来越多地依靠以个体创造-群体协作为特点的Web2.0的社交网络平台或微博等工具传播讯息。[1]在特定外交事件发生时,网民通过网络表达的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声势如潮,甚至会影响到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影响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的认识正是公共外交的传统领域。如果不在公共外交中搭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平台,就不能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公共外交机遇,也无法有效化解对一国外交的互联网冲击。
借助互联网开展的外交活动被称为网络外交。因网络外交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非官方性,且网络外交同样以争取民心、传播国家形象的目的,所以从本质上讲,网络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种互联网实现形式。借助网络口传新闻开展的网络外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千篇一律、无视受众个体差异的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和宣传相比较,网络口传新闻往往是一对一的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一般有某种个人或兴趣爱好或利益上的联系,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在这种状态下,信息的对外传播者可以针对被传播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形成较好的沟通效果。[2]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公共外交的主体多元化,议程即时化,互动人性化,还增加了虚拟化的手段。当前的公共外交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关系行为体多元化、全球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公民社会影响上升而日显重要的外交形态。[3]无线电广播普及后出现的公共外交,最初是单向的,公众只是受众。[4]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型客机、卫星电视以及国际关系与公众生活相关日益密切,大众不再仅仅是受众,而是公共外交主动的参与者。公共外交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目前,适应互联网普及和信息革命的要求,大胆创新、推进网络外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潮流,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欧盟、瑞典、新西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动网络外交。[5]网络外交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称为在线外交(Diplomacy Online),有的称为社会网络外交或网络2.0外交(Social Network Diplomacy or Web2.0 Diplomacy)。
美国驻华使馆通过博客吹风会[6]、社交网络平台[7]、电子议事厅[8]等形式,借互联网打造公共空间,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美国国务院开设专门网站,欢迎中国网民向奥巴马提问。
加拿大自2003年开展的“外交政策对话”大规模网上对话活动则是在线外交的例子。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发表了一份概括当时加拿大政府外交政策和相关问题的对话文件,并创建了一个电子对话的网站,加拿大民众可从网站上下载相关文件,并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通过发帖子的形式展开讨论。加外交和国际贸易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先后在全国召开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和专家圆桌会议,共同讨论电子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在网站上反馈。2004年11月,加拿大政府又创建了新的“政策讨论”网站,作为政府与海内外民众就外交事务进行永久讨论的制度化渠道。
在传统大众传媒的国际力量对比中,中国往往处于弱势和守势。即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中国的新闻话语体系总被边缘化或处在防御状态。现在,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公共外交的新渠道和新传播方式。中国应该重视网络公共外交的创新手段,增强网络公共外交的全民意识,争夺网络公共外交话语权,主动在互联网上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品牌。
人民政协网络公共外交路在脚下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民政协应该利用互联网作为传播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职能的窗口,展示人民政协的形象,从而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要利用好互联网开展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工作,首先要做好以“内容传播、信息搜索”[9]为特征的Web1.0建设,即现有全国政协及其各个专门委员会、相关机构的网站。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公众浏览和关注人民政协的网站有助于达到传播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品牌的效果。在全国政协机关领导的重视下,全国政协的互联网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网站内容的可读性和网站架构的功能性明显增强。今年“两会”期间,还建立了介绍委员的手机网站。相信有关网站的建设会不断完善。
将来的全国政协网站应该既能展示人民政协的工作和政协委员的风采,又能将人民政协团结和民主的主题延伸到网站的互动功能中来。比如,不仅能借助互联网快捷方便的特点,通过网站反映社情民意、提交提案等,而且能够借助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就网站有关内容进行互动或解释说明。争取将人民政协有关网站建设成为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人才优势,方便委员之间交流思想,便于委员联系社会各界的“云”功能网站。
实现上述全国政协Web1.0建设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较具可操作性的路径是分几步走。第一步,充分应用机关内、外网现有各个系统,不断整合升级,积累网络建设经验,并培养壮大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委员群体和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互联网初建联系全国政协办公厅与委员之间、及委员之间的网站功能。在第三步,逐步在人民政协网站上实现前文所述的体现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各种功能。这几步之间还可以有重叠的时间阶段。
二、要在互联网上体现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品牌效应还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们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全国政协网络公共外交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继续完善Web1.0基础上,开拓以“个体创作、群体协作”[10]为特征的人民政协网络公共外交的Web2.0。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在当今网络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依靠Web2.0的社交网络平台或微博传播讯息。相对于政府的对外传播产品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这种个人化的网络口传新闻有效性、可信度有时候会更高。而且这种多为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信息的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一般有某种个人或兴趣爱好或利益上的联系,彼此之间有一定了解。不会像传统媒体的宣传那样千篇一律且无法兼顾广大受众的个体差异。而可以针对被传播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形成良好的公共外交效果。这也正是因为Web2.0口传新闻的这一特点,有必要大力加强全国政协网络时代公共外交的Web2.0建设。
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具有丰富的资源,全国政协建设Web2.0,开展网络公共外交也具有一定基础和潜力。
一是不少委员,尤其是外事委员会委员,已经在现有社交网络平台中注册,有的还开通了博客、微博。从这几年在大会期间委员们使用互联网电脑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委员对互联网相当熟悉并且能熟练运用。将来,随着网络一代成为社会主流,Web2.0将会被委员们认同和掌握。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互联网世界吸引更多的眼球。
二是因为Web2.0的社交网络平台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人民政协委员中许多经常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长期从事涉外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文化交流。他们广泛的工作联系乃至深厚的个人友谊都是Web2.0赖以存在的现实资源。政协委员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广泛的人脉关系、渊博的知识背景会使他们在Web2.0中游刃有余。
三是互联网能够放大政协委员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上的沟通更便捷、更有针对性和互动性。政协委员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共外交,影响他国决策层或业界、学术界权威,效果也会更迅速和强烈。Web2.0为发挥政协委员们既有公共外交影响力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阔的虚拟空间。在互联网中,正如每位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一样,每位政协委员都可以成为更高素质的信息发布者。如果能够调动他们主动开展人民政协的网络公共外交,那么将是一支素质高、影响力大、效果惊人的公共外交力量。
三、落实贾主席有关加强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指示,在推进我国公共外交中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们的公共外交作用。开展人民政协的网络公共外交,目前可以做如下一些具体推动工作。
首先,在全国政协委员中推广、普及公共外交知识,提高政协委员的公共外交能力。外事委员会为落实贾庆林主席关于加强公共外交工作的指示,创办了《公共外交季刊》,委员会领导任主编出版了两本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专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概论》。这些书刊关注并分析国内外公共外交走势和动态,就公共外交问题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该刊可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增进对公共外交认识的参考读物。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按照全国政协的工作计划,正在开展全国政协委员的培训活动,建议发挥全国政协现有公共外交专家资源,增加有关公共外交的课程。委员的公共外交能力提高了,网上才能少出现与政协有关的“雷人”、“雷语”。
其次,要积极鼓励、引导有对外交往优势和资源的政协委员借助Web2.0的社交网络平台发挥国际影响力。如果需要,可以在委员培训中增加相应使用Web2.0工具的内容。
此外,也要提高为委员服务的全国政协机关同志们的公共外交意识和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的能力。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多一些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们的粉丝,就能多聚集一些人民政协国家品牌的人气。
互联网给公共外交带来的机遇有助于凸显人民政协既有的公共外交潜力,放大全国政协作为中国公共外交品牌的优势。只要与时俱进地加强人民政协Web1.0和Web2.0建设,人民政协网络公共外交将为我国公共外交传播良好国家形象做出更大贡献。
[1]在网络口头传播之前,朋友、亲友、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亲近或密切的群体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和友谊,相对于政府的对外传播产品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这种个人化的网络口传新闻可信度有时候会更高。引自李希光、王晶:《中国如何面对网络公共外交》,载《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冬季号,总第4期,第28页。
[2]李希光、王晶:《中国如何面对网络公共外交》,载《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冬季号,总第4期,第28页。
[3] 裘援平:《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第2页。
[4]经典公共外交的含义是指一国政府为争取他国民心而采取的各类公关行动。
[5]赵可金:《网络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载《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冬季号,总第4期,第11页。
[6] 2009年11月12日下午2时,美国驻华大使馆、驻上海和广州领事馆为中国博客举办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吹风会,在Twitter上全程直播。吹风会主要讨论美中两国关系和奥巴马访华,由使馆各部门的外交官回答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博客提出的问题。
[7] 美国驻华使领馆在奥巴马访华之际开设QQ空间、微博,并在奥巴马访华结束后继续更新。美国使馆文化处还登陆开心网,里面的内容不仅有美国大使致辞的优酷视频,而且有美国第一家庭简介、克林顿·希拉里国务卿生平,特别有关于喜欢哪一位NBA球员、哪一位近代美国总统、哪一部近期美国电影的投票。借此,与中国网民互动交流。
[8]奥巴马访华期间对上海青年的演讲,被美国人也称为议事厅会议(Town Hall Meeting)。Town Hall是美国的市镇公所,或者任何一处公用的小型会议场所,用来进行有关社区政策辩论。奥巴马访问埃及、欧洲各地时一直把在小型Town Hall里的演讲作为直接和民众接触、争取感性支持的武器。访华时,除了现场互动,同时在Facebook、Twitter、MySpace、开心网、新华网直播奥巴马和中国年轻人的对话。
[9] 高钢:《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2期,总184期,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