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调研中看到实施循环经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社会认识还不够到位。突出表现在政府“热”,企业“冷”。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不一,不少人还认为是环保别称,或者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说法,少数甚至变成了万能政绩筐。
二是缺乏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尽快编制循环经济长远发展规划。
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原则规定和要求。但还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以统一认识,协调步伐,防止循环经济流于形式和口号,甚至沦为争项目的新由头。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指导,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突出改革体制障碍,突出解决机制矛盾,完善政策和保障措施,制定重要资源的循环利用目标、实施途径和指标体系。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
实施循环经济,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管理职能,改进各级政府评价机制和指标;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改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要加快制定新的行业设计、产品、环境、再生资源产品及市场准入标准、标识;要加强协调引导,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新的合作关系,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企业缺乏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是市场机制的选择结果。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换言之,中国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都将是政策性经济,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快高消耗、高污染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淘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要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探讨研究。
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前沿课题。特别是建立城市或更大地区的大循环经济体系,要横跨多个产业系统,处理复杂的物流和利益关系,没有深入的调研,不可能形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可行模式。以提高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为例,我国的资源回收率并不低,问题在于没有得到高值利用。例如,汽车废旧发动机回炉只能利用其3%的价值,而用于再制造可利用其价值的80%。显而易见,潜力是何等巨大。因此,无论是通过制度创新创造适宜环境,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手段,都需要国家从转变增长方式的高度,组织力量跟踪调查,加强投入,系统研究,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