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已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三农”问题外,人们还应知道“四矿”问题,即涉及我国1亿人口的矿工、矿山、矿城、矿业问题。在经济界小组讨论会上,张文驹委员发出了“中国矿业急需扶持”的呼吁,从而引发出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冷点”。
矿业也是弱势产业人们都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实矿业(按国际标准称为采掘业)从生产角度说,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要大于农业:全国能量供应的93%来自矿物能源,制造业原料的80%来源于矿产品。只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持续进行,就要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新的物质和能量。据中科院专家预测,到本世纪30—40年代,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消耗才能实现零增长。在此之前,作为物质和能量主要供应来源的矿产品消费,自然也要持续增长。
在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矿业面临着双重竞争。一方面是在国内外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去年我国矿产品进口了两个7000万吨———原油和铁矿石。这一事实的意义具有两面性———节约保护了国内矿产资源,但也挤压了国内矿业。例如,每多进口1000万吨铁矿石,国内铁矿山就要多5万矿工下岗。另一方面是在全球要素市场上的竞争———争夺矿产资源产地。多数矿山企业在这两方面的准备都不充分。石油天然气矿业形势相对较好,因为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巨型企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同国外同行一争高下。固体矿业形势则甚为严峻,它们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矿工素质较差、背负着大量退休职工的包袱,同国外巨型跨国矿业集团相比,仿佛是小舢板对航空母舰,十分脆弱,处于劣势。
矿山企业是最困难的企业张委员认为,矿山企业是我国目前最困难的一类企业,已经不堪重负:1994年税制改革中,对矿业税制研究不细、设计欠妥,造成矿业综合税负达14%,比制造业的7%高出一倍。其次,矿山企业多数地处偏僻山区或农村,“办社会”的负担远比其他企业要重。有的矿山城镇,矿业几乎是唯一的支柱产业,城镇建设负担基本上都压在矿山企业身上。全国矿工2000万人,年产值人民币45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22000多元。按理说,对于“减人增效”的方针,矿业最应当积极贯彻。但事实上大矿的人很难减下来,小矿也不能都关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矿山就业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更为贫困的农民,减下来也无处可去。
矿工也是弱势群体张文驹委员说:由于矿业的特有经济规律,即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本要素投入,终究会“洞老山空”;也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固体矿业的不景气,不少矿山企业生产萎缩、效益下降,衰退矿山的下岗职工,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比起其他贫困人口来有两点不同:一是一旦失业,既不如综合性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有谋生门路,又不如贫困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可以作为安身立命之地。二是矿工分布集中,更易影响社会稳定。
矿山城镇自生自灭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4亿城镇人口中,有1亿人口在矿山城镇。400多座矿山城镇的建成,是矿业为我国城市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了这一事物的另外一面,那就是矿城正在衰退,甚至消亡。
矿业开发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建设“矿物原料基地”思路的影响,一般多采取“就矿建城”的做法,导致相当一部分矿山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松散,辐射能力和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不强。这必然影响城市化成果的巩固。
张文驹委员指出:“洞老山空”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而“矿竭城衰”则应力求避免。去年,依托百年老矿东川铜矿建立起来的云南省东川市,由于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建设未能见效,不得不撤销了地级市建制,成为“矿竭城亡”的第一个实例。应该认真研究遇到困难的现有矿山城镇,帮助尽可能多的矿山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经验教训,以便给西部大开发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矿山城镇提供有用的借鉴。
让人们关注“四矿”问题张文驹委员对记者说,他大声疾呼“四矿”问题,首先是要引起世人对问题的关注,同时希望政府高度重视,取消对矿业征收增值税,减轻矿业负担;健全法制、调整政策,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以增强国内矿山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在矿业集中地区,要以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转移矿山从业人员,这既是为了降低矿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也是为了促进矿业城市的转轨变型;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对国有固体矿山企业进行产权重组;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交易手段相结合,打破小行业界线,并努力实现产权多元化,促使形成大型的矿业集团;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建立符合矿业规律的矿业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