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廷钰委员四问中国电信业

日期:2002-03-05


  2001年是中国电信的“改革年”,从资费调整、取消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到“中国电信”与“铁通”、“联通”互联互通、南北拆分,这些都是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上可圈可点之处。老百姓对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回应是:一年时间安装了3415万户固定电话,把中国固定电话户数送到了世界“第二把交椅”,新开通了3204万部移动电话,使中国登上了“世界手机拥有量第一”的宝座,因特网用户增长100%以上,达到3204万户。面对这些喜事,方廷钰委员的评价是:坚冰开始打破,而垄断仍未打破。这位长期追踪电信资费和体制改革的老教授,对中国电信业有一本细帐,电信业的几乎每一个细波微澜他都悉心捕捉。去年他多次暗访北京大钟寺电信一条街,成为这里只问价格不买东西的“怪老头”。今年“两会”他凭自己调研、暗访的成果,再次发问中国电信业。
  发问之一:“格格”何时变平民?
  今年春运前夕,铁道部举行了春运票价上浮公开听证会,方委员应邀到会,在充分肯定铁道部这一做法的同时,他联想到了一件尴尬的事:去年3月26日,北京市消协举行有关电信资费的座谈会,多次邀请北京市电信局派员参加,结果被坚决拒绝。一次电信部门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由此可见电信部门的“大爷”作风依然严重。至今电信部门未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在调整有关资费上,“任性”而为,与百姓缺乏沟通。这倒真有点像不愁嫁的皇帝女儿(格格),任性乖戾,难于让人捉摸。
  发问之二:IP电话到底还有多少水分?
  从北京大钟寺暗访多次得到的大量数据,让方委员对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再次质疑,那就是这个部门在答复他的提案时称:“目前IP价格已非常接近其成本,早已没有太大的赢利空间。”而令方委员十分不解的是,今年2月10日他实地调查北京月坛邮币卡市场IP卡折扣,最低打到了4.8折,在深圳甚至打到了2折乃至1折。而且这种打折是长年累月的,已不是什么“促销行为”。因此,IP电话价格到底有多少水分,只有电信营运商自己最清楚。
  发问之三:“中国电信”、“铁通”、“联通”何时实现互联互通?
  “全球通,通全球”,可是你用“中国移动”手机拨打“联通”CDMA133手机,回音就可能是“您拨的号码不存在”。方委员还举了广东省“联通”193长话拨不通的例子。他说人们的猜测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虽然“铁通”、“联通”分别与“中国电信”签署了互联互通的有关协议,但距真正的互联互通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原因绝不是技术上的。
  发问之四:路在何方?
  方委员指出,虽然电信已经南北拆分,最后一公里垄断名义上已不复存在,但目前“中国电信”仍掌握着最后一公里的主动权。某些地方从部门利益出发,“封杀”其他营运商的事件时有发生。怎么办?方委员提出了一揽子建议:———成立一家中立的公司统一管理由国家投资建造的地下管线、网络系统等设备资源,各营运商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租用这些资源,以彻底打破垄断和开展公平竞争;
  ———鉴于“中国电信”不久将失去其“霸主”地位,条件成熟时,要解除不对称管制,让“中国电信”在市场中游“自由泳”;
  ———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行为,按照不同情况收取装机、移机费,规范IP卡价格,使之接近真实成本水平;
  ———鼓励“长话长说”而不是“长话短说”,恢复21∶00至7∶00和节假日长话优惠,推动大学生和民工电话消费;尽快解决手机单向收费问题,推行包月制、服务套餐、资费套餐等多种收费方式,解决困扰电信业的增量不增收问题。
  ———破除部门利益设置的围墙和篱笆,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实现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使中国的老百姓能享受到更便捷、价廉物美的电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