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朝现代社会的核心迈进

日期:2002-03-06


  同一个屋檐下寻找各自的世界
  近两三年来,电视机市场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变化。首先从一些大都市开始,小尺寸彩电突然热销,成为市民家庭的第二、甚至第三台电视;在农村,拥有大彩电的家庭也开始购买二手小彩电或黑白电视。
  这样,每天晚饭后,从越来越多的家庭的窗口或门缝里传出的,不再是一个声音,而是既有流行歌曲与地方戏的合奏,又有肥皂剧与新闻节目的对垒。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在不同的电视频道里寻找各自的世界。曾一度被列为严重家庭问题的“遥控器争夺战”就这样消失了,以至于伦理学家不得不寻找新的话题:为了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每天和你的家人在同一个频道呆一会儿吧!或者是:爱你的家人,就爱他(她)的频道?  ∮氪送保诟郯幕毓楣讨校傲街啤钡乃捣ü惴航胛颐堑纳睢T诔鞘校蚱拗幸环皆诠械ノ弧⒁环皆诜枪破笠倒ぷ鞯募彝ケ蝗衔亲罾硐氲募彝ツJ剑辉谂┐澹蚱拗幸环皆诩抑值亍⒁环浇谴蚬さ募彝シ⒓易羁欤耙还街啤钡耐保患乙苍凇傲街啤保耆煌纳娣绞骄驼庋娜诲忮嗽谕桓鑫蓍芟隆?  在“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被当做稀缺境界而被广泛咏叹的时代里,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才刚刚离去:穿着同样款式、同样色彩的衣服,所有人沿着同一个模式发展,在同一时间上下班,全社会关注同一件事,数亿人民为同一首歌曲、同一部电影、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而感、而泣,按季节同步更换家庭菜单kk就像小学课堂里的翻书声那样整齐划一。仿佛就在昨天,我们都在“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甚至“生活着你的生活”。
  个人生活中这些具体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多样化生存的时代正在中国形成。
  与“十五”同步中国社会多样化格局凸显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多年来,中国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在这一复合过程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从总体上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许多方面都从单一化走向了多样化。
  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最近进行的研究,普遍倾向于赞同这样一个看法:世纪交替之际,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期量的积累,导致了中国社会质的变化,社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凸出,呈现出逐步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社会多样化格局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累积的进展显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成形,改变了基本上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现代化特征逐渐突出,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商业服务业和高科技发展强劲,国民经济显示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或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特点。
  政治民主化和科教现代化的成果也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格局。政治身份、户口身份、行政身份三位一体规定公民社会属性、社会角色和社会选择的格局正在出现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
  在这一时期,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半数以上变为变数以下;教育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脑体倒挂”基本消除;产业工人的数量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出现大幅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者比例大幅上升;专业人员作为一个阶层在发展、壮大;新闻机构由大众传播转向小众传播;个性化、阶层化成为商品、服务市场定位的重要内容;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等等。
  90年代末期到现在,体制的转换把几乎所有的公民都抛向社会,带进市场。不同所有制间的板块式挤压,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挤压,不同生存观念之间的冲撞,瞬间就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人物的命运。中国社会从未出现像今天这样的多样化格局。
  多样化格局的基本特征
  1999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我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这些判断,是对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重大变化的科学概括。社会多样化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它们又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我国已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1980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占99.5%,非公有制经济仅占0.5%;到1990年,前者占90.2%,后者占9.8%;而到1999年,前者已降至58.9%,后者则增至41.1%。与此相适应,在分配方式方面,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出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组织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伴随着各种经济组织的出现,在原有的共青团、妇联、青联、学联、文联、作协、科协、记协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继续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合法登记或未登记但已存在并活动的社会组织。诸如,各种行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商会以及大量的学会、联合会、研究会、联谊会等,几乎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质利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和利益实现形式多样化。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农业家庭承包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利益主体;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科研院所的改革,使得一大批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走向企业经营,也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再加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利益主体则更多。到1999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数已分别达到3160万户和151万户,从业人员达到8263万人。
  就业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大锅饭”、“铁饭碗”等“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已被打破,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由于用工制度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企业固定工逐步减少,合同工、临时工越来越多,干部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得到改变,干部聘任制、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逐步实行。许多劳动者在第一职业之外,还从事第二职业。
  新的多样性产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原有的多样性也在演进之中: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格局继续存在,其内部状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民主党派在解放初期有1万多人,改革开放初期有6.5万人,现在已增加到55万人;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上升,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知识分子、干部队伍迅速成长;五大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解放初期基督教徒有70多万人,现在发展到1500多万人,并且还在继续增加。
  多样化提出的挑战
  社会多样化格局的发育,显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在精神上和行为上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务虚走向务实,从守成走向创新。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表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取得很大成功,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组织形式多样化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很大发展,社会更加开放,环境更为宽松;物质利益多样化表明国家已承认“利益”的作用,在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保护人们各种合法的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多样化表明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日渐增多,择业自主权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多样化格局的发展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多样化格局的重要性看,建立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建立合理的多样化格局。目前我国社会多样化的格局总体上看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目前这种格局的形成还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其结构雏形在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有专家认为,这种格局甚至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当前政府和社会急需关注社会格局的调整,要像重视经济改革政策一样重视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广泛、更有效地介入多样化格局的发展、完善。
  从多样化格局形成的基础看,是改革导致了多样化。改革给社会带来了普遍利益,与此同时,改革对利益的调整不可能同步、同等。比如当前的农民收入问题和城市下岗问题;同时由于一些制度性安排,使一些利益群体获得了不合理的高收入,比如行业垄断问题。这表明,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要切实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安排调整好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从当前多样化格局的具体发展看,其消极影响绝不可忽视。多样化容易滋生有害社会的自由放任、分散无序现象,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及其发展,在思想政治方面会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甚至会背离正确方向;组织形式多样化之下的各种社会组织,良莠不齐,活动频繁,会削弱社会整合能力;物质利益多样化驱动着人们利用各种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物质需求,会使一些社会成员行为失范,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而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实现形式的差异及收入差距,又会使部分人群心理失衡,甚至会由此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业方式多样化会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难以覆盖,形成不少无人问津的“盲区”和死角;“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也会趁多样化的发展而泛滥开来,等等。
  这表明,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政治活跃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社会在多样性之上要有对一致的目标和一致的思想、行为准则的认同。当前我国社会要在大力发展多样性的同时,从多层次上推动中国社会一致性的形成:一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形成大陆范围人民的一致性;二是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形成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的一致性;三是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一致性。总之,要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