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日期:2002-03-10


  精神脊梁的坍塌
  就北大学者王铭铭剽窃事件,沙健孙委员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文科学教授把一位西方学者的著作不加区分地搬十万字进自己的“著作”,这样不联系中国的实际,蔑视自己的经验,那么我们的社会科学岂不变成了西方学者的“小贩”?
  其实,在王铭铭事件之前早已经有了很多学风浮躁问题的报道。而王铭铭事件之所以举众大哗,张燕瑾委员分析说:因为是北大,是国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北大的围墙塌了,人们终于猛醒,高校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精神园地。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丁川委员的质问:当我们的精神生产者已经泯灭了良知,不以耻为耻,不再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这个民族的精神将何去何从?
  形式主义的教化
  一位外国记者曾对卢秋田委员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天天讲精神文明,而且今天树这个榜样,明天树那个榜样。卢委员说:“理想、信念很关键,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搞了不少,但要反思一下效果。”
  谢衷洁委员来自北大,他感慨上政治课时教室里大量的位置空着,学子们轮流听,轮流记笔记,最后复印笔记、应考。所以一到考试季节,北大的复印店生意火爆。然而同样是在北大,谢教授清楚地记得,当年开设“邓小平理论”课时,倍受学生欢迎,教室里曾经拥挤不堪。
  很显然,我们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  【窭豪?  据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特别是影视工作者开始反思,因为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早就出现过外星人炸白宫的镜头,类似的暴力侵袭曾经让很多人觉得刺激、过瘾。而教育、教化、暗示就在人们的娱乐、休息中不知不觉发生了。也正因此,刘诗昆委员说,科教兴国,“教”本身就包含了文化建设于其中。遗憾的是,当前暴力影视泛滥,非法网吧盛行,高雅艺术少有市场。
  委员们的另一层忧虑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准入放宽,各种不符合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东西涌入。庞丽娟、刘德有委员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更是一场文化的博弈。当然,不排除在冲突中我们可以学到好东西。
  被弃于现代文明之外的庞大人群
  吴昌顺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关于分步实现免费基础教育的发言先后四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对委员们来说,关注基础教育,特别是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良心发现。正如韦钰委员所说:“基础教育是塑造国民灵魂的事业。”
  而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然存在8500万文盲,他们何以融入现代社会浪潮,接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北京地铁站,人们经常会看到失学的衣着污秽的儿童流浪,在主流社会之外的他们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社会?
  很显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到其传播和接收,都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反思。
  有人说,一切的一切都是市场经济初期所必经,委员们提醒人们反思,究竟哪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哪些问题是不该发生的;有人说,要与世界接轨,委员们说,接轨也要悠着点,搞清楚哪些该接,哪些不该接;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了5000年的积淀,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因此就能躺在祖宗的背上喝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