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和一个“梦”———政协委员将人文建设“老调重弹”

日期:2002-03-10


  在文化艺术界的小组讨论中,人文建设这一“冗长而陈旧”的话题因委员们的“现身说法”,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冯小宁讲《紫日》事件3月6日的小组讨论刚开始不久,冯小宁委员就激动地谈起自己导演的、反映抗战时期中国深重苦难的电影《紫日》。
  他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紫日》首映期间,有一些学生包场。在一次包场中,当一群孩子看到电影里一个侵华日军用刺刀一刀一刀地残杀一位中国农村母亲的时侯,他们发出了一阵哄笑。有人说,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可怕的笑声。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我非常非常地难过。记得小时候,我看《小兵张嘎》,当看到那位老奶奶被杀害时,我是含着眼泪的。现在的孩子“经历”的战争是游戏机里的战争,杀人可以加分的“战争”!在一次《紫日》的研讨会上,一位大学生问我:现在都讲友谊了,你搞那些东西已经不合适了。我说:你这个声音很像当年的汪精卫?  〈蠹铱矗欠且丫煜搅耸裁吹夭剑媸堑搅擞Ω么笊埠羧宋慕ㄉ璧氖焙蛄恕?  冯骥才谈“唐装热”
  在3月7日的联组会上,冯骥才委员从国际化的角度,谈到人文建设。
  他特别分析了“唐装热”。长期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冯委员说:最近因为“唐装热”,杭州丝绸已经脱销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唐装其实不是唐代的装束,而是清末民初一种服装样式。后来,生活在洋人中的华人为了标识的需要借用了这个样式,从此称为“唐装”,在海外流行。就服装而言,唐装没什么不好,从经济角度讲,唐装热也是好事。但如果从文化角度分析,我相信“唐装热”发出了一个信号:在飞速迈进世界的时候,在积极参与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急需一个能够代表自己文化形象的“符号”。而长期以来,我们失去的太多了。
  金铁霖谈“假唱”
  金铁霖委员认为,艺术当然应以真实为第一要义。在3月8日的小组讨论中,他从一位音乐教育家的角度毫不隐讳地抨击了长期以来的“假唱”。他说:今年的春节联欢会基本上杜绝了假唱,我很高兴。但我悲哀地发现,有些很优秀的演员似乎已经不会真唱了。假唱最初是为了减轻演员表演时的压力,但这么多年的检验证明,这太毁人了。我有一位刚毕业时唱得很好的学生,几年回来竟不会唱了。假唱表面是为了演员,实际却是对他们的迫害。现在电视里大部分的节目还是假唱———已经不能唱的人和唱得不好的人以假唱占据舞台,年轻的、唱得好的反而没有位置。不真实不公平的竞争造成了台上台下的浮躁情绪,扭曲了艺术人才的人格,使他们过早地结束了艺术生命。
  以上的故事,使傅庚辰委员想起他曾呼吁过的“心灵工程”。和所有意识到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之间存在某种“失衡”的委员一样,他认为需要一个普遍的、全社会的、甚至政府的行为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倡关心人、塑造人,使人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保持理性、保持尊严、使人之所以为人。陈漱渝、蔡义江、莫德格玛、舒乙、于洋、方掬芬、李默然……委员们会感到故事背后的似曾相识。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包含着委员们多年共同的“梦想”。只因今年的故事太“精彩”,所以没有人拒绝再将“老调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