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水分治歪风:还教育一方净土

日期:2002-03-11


  “注水文凭”:一个公开的秘密“注水文凭”的泛滥是人大代表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王可植代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读“专升本”或研修班等以获取高学历。更有人经商致富后花钱买文凭、以权谋私要文凭。而且这种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这种文凭虽然有据可查,但实际上水分很大。“挤一挤水分,治一治这种变了味的文凭热,还教育一方净土,”是王可植代表的呼吁。
  雷新泉代表对此也深有同感:“注水文凭”是腐败之风的一种,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某些领导干部的形象,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准则,是对莘莘学子的无情嘲弄。雷新泉代表还为此开了一张药方:应鼓励高校为领导干部举办短期研讨班,这种班每期半个月或1个月,以解决问题为动机,而不以获取文凭为目的。
  教书与育人:一副倾斜的重担“两会”召开前夕,21岁的清华学子刘海洋为满足好奇心用硫酸泼向黑熊,17岁的辽宁少年张某想见赵薇不成就在温州服毒自杀,加上四川女孩为追逐青春偶像离家出走……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为教育界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王可植代表一直在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他说,不少家长向他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理解,难以沟通:有的对父母、老师的话充耳不闻,却为某个明星的一句话狂热不已;有的看起来很有主见,却在人生的关键路口走向极端。“不是孩子们太难理解和教育,而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对孩子所思所想知之甚少,孩子们缺少的不是物质“关爱”,而是精神上平等的理解和关怀。”翟文蓉代表这样说。
  王诗文代表认为,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他建议除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也可以由老师就学生的心理负担或忧虑进行专门的咨询,解开他们的“心结”;家长也要改变要么一味溺爱,要么管教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喜好,再因势利导;社会更应担当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逐渐改善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于素质教育,蔡瑶铣代表认为:会弹奏几样乐器、会做手工、会画画、会打球不能算是就提高了素质,这些还远远不够,素质理应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吸收,应从具体问题抓起。如果成才教育注意多从文化艺术中吸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因子,而不是听任孩子一味扎进流行趋势中却毫无办法,问题也许就不会这样严重。
  学术腐败:圣殿里的尴尬来自清华大学的沈静珠代表呼吁学术界要“用踏实的心态做学问。”对学术腐败,沈静珠代表认为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一种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的反映。同时,科技界、教育界有关的人事考核政策过于注重“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心态。原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代表说:教授们到了该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却要面对激烈的学术排名竞争,因为学校有论文数量排名榜,各种奖励、奖金、评职称,包括住房分配、科研经费申请等都与排名连在一起。一些人只好搞学术“短平快”,一篇有分量的论文掰开成几篇发表,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如此,在教师队伍中就很难形成学术传统和流派。
  在尴尬的同时,是否应该思虑一下我们的制度是否出了问题?
  冯健亲代表建议少考大学生的“死知识”。他说,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较多,和学校的考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有关。对于这一问题,监控和严肃处理是必要的,但是仅靠处理和监控还不够,要多从考试方式和社会需求上找原因。他还进一步提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不仅要重文凭,更要唯能是举,要对学生的诚信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觉遵循和培养诚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