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影响科教兴国战略,委员们认为———从体制上解决学术腐败刻不容缓

日期:2002-03-13


  日前,在此间开会的张燕瑾委员对记者说:“看书是一件非常非常艰苦的事情。我是一个笨人,思维不是很敏捷,我感到做学问很累,真正出一点成果决不是容易的事。”张委员的话是有感而发的。因为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几乎一夜之间就能“著书等身”的“学者”。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认为有责任代表“笨人”说说话,他说,如果我们的某些规定起到了间接怂恿那些不经过努力,也能得到同通过艰辛努力才换回收获的人同等、甚至更好的待遇,那么这个规定就需要改进了。学术腐败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它必须从体制上找原因。”
  一位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因行政事务繁忙而无暇读书,所以他自己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但他照样会有“学术成果”,那成果就是做别人成果的“主编”,实际上是“主而不编”。其中奥妙大家都明白———他是出书经费的主宰!张燕瑾委员说,此类事情在今天已不是新闻。学术一经与权力挂钩,就可能沦为“交易”之物。
  一位著名学者,近年行踪如同走马灯,原来他被“借用”了。有的大学或科研单位为评上硕士点或博士点,不惜重金,借用知名学者半年或一年,本单位的“点”评上后再“送回”,借学者评上“点”的单位,学术水平当然没有改变,而“被借”的学者,在穿梭于各地的过程中,学术也荒芜了。据张委员说,这种“借”是被有关规定默许的。
  是什么使一些学者们这样地急功近利?他们一年所出的书,可能是他们的前辈一生出书的总和?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重复地出现?委员认为,在高校或科研机构,没有职称就没有课题费、没有职称就没有住房、没有职称就没有一切。而职称、导师……的评定采用的是“量化”手段,“量化”一旦不同真正的水平结合起来,就会失去其公正性,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泛滥起来。
  “‘量化’的学术不是很可笑吗?美学专家杨春时委员说:“假如我们同意在相同长短的两篇文章中,学术含量有可能是天壤之别的话。”
  “我甚至相信,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够不够当教授,只要拿出三千个字就说明问题了”红学家蔡义江委员说。
  学术腐败将影响到伟大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实施,所以“学术腐败要根除,学术体制要改进;科研人才的流动要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学术中要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以学术的方式解决学术问题;教授不能实行终身制,学校自行评聘教授;最重要的是学术成就不能量化。从体制上解决学术腐败刻不容缓。”谈到这个问题的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