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委员为奥运“操心”

日期:2002-03-13


  奥运会打起了文化牌,令文化人不能不为其“操心”。不过,艺术家毕竟是艺术家,不是管理者,他们只是就文化本身来谈文化。
  王为政委员呼吁为文化名人塑像“申奥、入世,北京应该有一个什么形象?”王为政委员提出这个问题,那口气仿佛自己已经有了答案一样。他自问自答:“人文奥运就应该树立文化大国的形象!”
  王委员建议未来的几年里,在北京的主要街道为中国历代名人———尤其是那些同这个城市“血脉相连”的名人塑像。他说,在北京长长的历史中,有一批文化巨匠。他们对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构建今日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大国地位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也是我们民族的英雄。鲁迅、陈寅恪、齐白石、李苦禅、老舍、徐悲鸿、梅兰芳……他们有许多重要的成就是在北京完成的。他们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塑立”他们的形象就是树立中国的形象。现在对这些名人太缺乏关怀了。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前贫困潦倒没留下任何遗物可供后人凭吊。而最近在北京的城市改造中,偶然发现一处可能是他的家族最初回到北京时居住过的地方———17间半。以曹雪芹的历史地位,这本应予以极大重视并投入研究确认,但很遗憾,“17间半”已被列入“拆迁”范围,将在尚不能证明它“不是”的时候被拆掉。
  刘炳森委员呼吁纯净祖国语言刘炳森委员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奇怪”的文字现象来谈汉语的规范化问题: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我只看了一点就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在同一集中,“老爷”寇世勋把“说服”读作“shuifu”,而“老爷”的弟弟黄磊却把这个词读作“shuofu”。今天,不规范的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是这部片子,还把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荻花”念成“获花”!简化字为人们的交往带来一些便利,但也造就了一批“不识字”的人,电脑普及后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今天,我们以什么文化品质与世界交流?切不可让后人耻笑我们的时代是个没有文化的时代。
  靳尚谊委员呼吁建设新城不忘旧城人文要尊重人:尊重古人、尊重今人、尊重未来的“人”。著名画家靳尚谊认为:那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文化遗物,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共同的财富,如果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被破坏或失落,后代子孙是不会原谅我们的。他呼吁在建设新城市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旧城市”。他说:我这几年观察了很多本来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发现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许多古老的城市失去了原来的风貌。当我很多年之后再踏上这些地方,却找不到它们从前的影子。
  面对同样的问题,邓友梅委员责问:浙江绍兴鲁迅先生故居所在的一条街上,净是一些是美容院、足疗室、卡拉OK厅,鲁迅笔下那个美丽的水乡已不复存在。我想,绍兴已经不是绍兴了。如果鲁迅当初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的话,他能成为鲁迅吗?
  靳尚谊委员说:北京要搞人文奥运,就不能失去固有的特色,不能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在欧洲,连19世纪的建筑都是一点不可以动的,因为有法律保护它。现在,亟需出台一个城市建设的法规,通过立法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大兴土木的时候不受“文化盲”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