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魅力

日期:2002-03-10

  今年全国“两会”上,媒体得到授权,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形式直播“两会”活动,普通公民,只要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两会”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文件,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的草案,包括人大、政协大会上的报告、发言,包括各种新闻发布会的详细过程,都可以唾手可得。   不仅如此,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还频频走出驻地,许多高级官员纷纷走出机关,来到报社、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或其他公开场合,公开与公众通过网络、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他们不仅发表对国是的意见,对政策的看法,也不回避介绍个人的情况,做到向公民知无不言。   开放,给会内会外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民主气氛,给政治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矛盾和困难不让群众知道,就很难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就很难获得解决问题、矛盾和困难的群众基础;政策、计划的制定,不征求群众的意见、群众的看法,闭门造车,出发点再好,再绞尽脑汁,也不可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完善、妥当,也不可能得到群众的完全信任。实际生活中,有些政策为什么很难推行下去,或者实行了也没有成效?有些口号为什么很难被群众接受?有些领导干部为什么常常抱怨群众不配合?不是群众有毛病,是有些部门、有些领导习惯于“会议室政治”、“办公室政治”甚至“暗箱操作”,不愿开放、不肯开放,自己拒群众于千里之外,自己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政治局面弄得死水一潭。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一靠改革,二靠开放。改革带来动力,开放带来活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活力来自开放,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地区的活力同样来自开放。在开放成为普遍社会观念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公开反对开放,但是的确还有一些人,处处强调内外有别,积极对外开放,拒绝对内开放;强调上下有别,积极对上开放,拒绝对下开放;强调公私有别,积极对国有单位开放,拒绝对社会单位开放。这种半截子开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制造出种种的门槛和鸿沟,不仅不能带来活力,反而挑起对立和矛盾。这里,除了极少数是因为观念保守、看见新事物就眼晕以外,绝大多数是有自己的算盘:政治生活公开了,“领导水平”   就要见光了;人事选拨程序公开了,“以人谋私”就办不到了;群众负担公开了,乱收费就无从下手了;招标公开了,回扣就拿不到了。如此等等,无非一个“私”字:为了一己之私或一部门一团体一地区之“私”。这些人、这些部门对开放阳奉阴违,以降低成本、维护稳定作为借口,甚至不惜对要求开放的群众扣帽子、打棍子。   今年全国“两会”在开放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以及这种开放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必将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极大地增强我们对于开放的经验、对于开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