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浏览

解决医德医术和医风从医学教育入手———医卫界呼吁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医学教育误区

日期:2004-03-05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医药卫生界的委员们一致认为,如果说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数量而导致高等教育有所滑坡,那么最大的滑坡应该在医学教育领域。它的主要表现在:年轻一代的医生职业道德观念模糊、职业技能水平下降和医风恶化。孙靖中委员指出,如果不从医学教育入手,加强对未来医生的全方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健康卫士将是我们未来社会的稀缺“产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将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如何解决?医卫界委员呼吁:

  7年制医学教育不能跨越最低的实践底限

  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经验就不可能产生一个合格的医生,而我国的医学教育现在正在“批量生产”不合格的医生!以7年制医学院为例,现在的7年制医学院招生大都已扩增几倍至数十倍,与此对应的中国近20年来医院的床位数量并没有多少增长。这就表明,我国现存的病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学生实习的需要。教育部在7年制医学教育中要求,每位在校学生实习期间最低要管理6—8张病床,各大学招收人数在15—50人的时候,这个指标勉强能够满足,现在有的学校招收人数已经达到300—500人!孙靖中委员指出,这是非常可怕的,应及时制止无原则的扩招,7年制医学教育不能跨越教育部所规定的最低的实践底限。

  研究生培养和考核必须建立新模式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上,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以主治医师资格为例,在某些国家,主治医师负责全权诊治病人,成为主治医师要经过多年的考核。而在我国,博士毕业一年即可参评主治医师。但在急症室碰到一个失血休克或复合伤病人都不能很好处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不会看病已经不是新鲜事。

  王智彪委员认为,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如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等。其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评价指标不均衡是内部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在加强对医生临床实践要求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指标体系。如,把学位的高低与医生的职称评价适当分开;从业医生的晋升不能单凭论文科研,要重点参考临床背景;改善高级人才的培养方式,建议参考港台:普通大学—医学院—全科医生培养—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

  加强对“未来医生”医学伦理观的教育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近3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健全,原来在医疗过程中医生说了算的权威性发生了动摇。现代的医学理念是医疗决策让位于患者的意志,隐私保护优先于隐私的暴露,知情同意在所有创伤性检查和治疗中成为先决条件。多年来,由于医学界对现代医学伦理的学习和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医患冲突的发生。

  孙靖中委员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对新一代医生的伦理观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医生自身保护的要求也是患者权利保障的要求。

  85岁的老委员李辅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赞成加强培养中国式的人文情怀。他说,一个医生一生归根结底就是医德、医术和医风。中国古代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青年一代的医生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医生,不能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他就不可能认真研究怎么解决这个痛苦,他的医术就不会提高,就不会好到哪去。

  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了这个群体直接指向人的生存权。良好医风,对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委员们认为,医德、医术和医风建设应从医学教育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