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浏览

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第 0139 号

日期:2004-03-06

案 由:关于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内 容: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广大群众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目前高教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

  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以2004年社会需求为例,有些专业如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暴露出"教书"的问题;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属于"育人"的问题。

  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严重缺乏,仅占3.5%,与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同时在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大量的岗位缺人干,大量的毕业生没事干,直接反映出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若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和逐步解决,势必影响到全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议立法反对性别歧视,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规定女性从业人员的最低比例;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中介机构,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议,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就业主体"西移"、"下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措施,鼓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西部等急需人才的地方就业。例如:制定减免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保留毕业生户口、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等政策,营造宽松优惠的"西移"和"下移"就业环境。同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给予资金支持;给予创业公司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创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三、进行高职院校改制试点,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宜着重加强宏观指导,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加学校的柔性和多样性,更灵活自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建议选择部分高职院校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进行改制。将一些政府出资、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变为有多个投资主体、投资者参与决策、专家管理、对市场有更强适应能力的学校。允许进行股份制资产管理模式和董事会决策管理方式等多种体制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需求变化的多样化的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建议以适应高教大众化趋势的新的多元化高等学校质量观为指导,针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以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和分业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主体化的评估监控网络,构建新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2.改革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扩宽专业口径,提倡高校与社会相结合,探索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新专业的拓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探索多模式、多样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尤其要加强"高级蓝领"、"应用白领"等实用人才的培养。

  3.允许学校实行更加灵活的学籍制度和教学安排。建议试行更加宽松的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中途就业;增加学生调整专业、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自由度。

  4.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学校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早期给予扶持和指导。

  5.提高师资队伍的适应能力。改善教师结构,适应社会需要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加强有关条件装备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6.高校要密切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进行公关宣传;延聘社会上人力资源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参与对学生的就业辅导;学校按企业"定单"进行定向培养和培训;借鉴国外"合作教育"(CO-OP)的模式,让学生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