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慧峰)尽管我国现在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耕地数量的进一步下降将无法避免。中国农科院研究院黄鸿翔委员认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还是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向土地要效益,所以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土地质量。
黄鸿翔说,多年来我国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在农业生产中优先保证粮食生产的需要,做到以丰补歉。
“但这都不如直接‘藏粮于地’”。他向记者解释,“藏粮于地”是指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一旦出现粮食紧缺,就可很快恢复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黄鸿翔说,这就要求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不解决耕地质量问题,而企图单纯通过提高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科技水平来发展农业是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
他指出,土壤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循环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尽快采取综合措施,抓紧耕地土壤质量培育,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