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陈清泰:中国重化工业之路如何前行?

日期:2005-03-06


  本报讯(记者陈建萍)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以来,钢铁、机械、石油等重化工业迅猛发展,尽管由此带动的GDP屡上台阶让人十分欣喜,可同时带来的环境压力加大、资源全面紧张也让人皱起了眉头。重化工业是中国从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的必经阶段吗?
  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提出,中国的重化工业阶段不可逾越。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可以通过发展以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而绕开,但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不过,厉以宁并不认为过去的重化工路子是正确的。他说,重化工阶段的关键在于技术更新、环境保护和减少资源消耗,这样才有竞争力。
  曾长期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陈清泰对基层情况十分熟悉,他一方面肯定各地发展工业化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指出不少人在认识上的误区。如各地都在搞自成系统的本地工业化,于是工业区遍地开花,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由于重化工业需求量大,能够刺激经济发展,每个地方都把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锁定在本地工业重型化,容易出现靠投资、拼资源、损环境的粗放增长方式;有人认为工业化就是制造业,把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立起来,导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与同等发达程度国家差距拉大。其实,工业化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包括技术开发、融资、财务、品牌、广告等行业。陈清泰认为,不能忽视增值较高的其它领域。目前解决各地盲目发展重化工业的核心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关系,避免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重化工业的“政绩工程”。
  相关链接
  世界上各国工业化道路并无统一的模式,却有相同的特征,即:从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开始工业化,然后发展到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继而推动高新产业或IT产业兴起。在我国有人主张经济结构升级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并不是多数人所认为的发展重化工业;有人则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进入一个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说明重化工业阶段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绕不过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