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如何唱好“三农”这台大戏?

日期:2005-03-10


  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再次使“三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农业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可见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然而,“三农”问题积累多年,中间也始终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本次政协大会上委员们又在仔细考量,2005年我们究竟如何唱好“三农”这台大戏?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中最大的症结。全国政协委员齐景发告诉记者,2004年我国在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上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民收入上升了6.8%,是历史上增幅最高的一年。然而,2005年要想保持这个增长势头,难度仍然很大。毕竟,农产品的价格是不可能持续上涨的,而且想要增加种粮面积难度也比较大。另外,去年由于化肥、柴油、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农民人均减收了42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生产资料也在上涨,对农民的增收来说是不利的。
  为农民“松绑”是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政府下大力气去做的一件事。此次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原定于五年减免的农业税有望在三年减免,这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大好事,相信也会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萧灼基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积极推行城镇化,逐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数量。另外,国家还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结构要合理;既要用于农村水、气象等事业部门的经费,也要直接用于农民的生产补助;既要投资于长期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也要提高农民当前的收入。
  “要让农民增收,必须把文件中现有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农民的头上,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不落实,或者到下面落实不到位。”齐景发委员对此还是有些担忧。
  “这就要采取法律的手段。防止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收费上做文章,采取免税增费法,加重农民负担。”萧委员再三强调。
  加大小城镇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转移,较低的农业经济效益状况需要改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需要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2元,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293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6486元。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但占人口59.4%的农村得到的经费不到15%。当前,我国40.6%的城市人口消费95%的医药商品,而59.4%的农村人口仅消费5%的医药商品。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长时间累积起来的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得到解决。齐景发指出,缩小城乡差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大小城镇的建设,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减少农村人口。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聂振邦强调,现在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过去农产品的加工大多是在城市完成的,如果把它放到农村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能改变农民原始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也使他们跟上了城市化的步伐。
  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然而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存在着缺陷。聂振邦委员说:"现在农村里的很多孩子连基础教育都不能完成,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进程。只有把农村的教育解决了,把道路、电话、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把现代化带到农村。"尽管如此,聂委员还是对日后的农村工作充满着信心,他说:"大概到了2020年,中国也就达到了富裕小康的水平,那时候的人均收入怎么也得有3000美元了。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二元结构正在逐步消除,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也会慢慢富裕起来的。"
  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实现科技创新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农民能够通过种粮增收,其关键在于提高种粮效益。但怎样才能使种粮效益提高呢?在对种粮实行补贴和减免税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本途径就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齐景发委员谈到,农业产业化对于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以及农民的增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走向市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功不可没。现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够规范,造成违约现象比较多,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政策。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
  "要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另外我还要提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的优势,从田头到餐桌一系列的活动都要在农村完成。"聂振邦补充道。
  德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曾经说过,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在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解决"三农"问题自然也离不开高科技的应用。委员们指出,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中要注意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都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
  此次"两会"中,来自民主党派、不同界别的委员们也纷纷从各个角度为"三农"问题建言献策。比如九三学社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农工党提出的"关于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议",医卫界提出的"加快健全并完善农民医保制度,提高抵御疾病风险能力"等,可见"三农"问题早已成为了委员们集中关注的焦点。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伴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但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将日益趋于优化,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将再次创造从生产到生活的飞跃,书写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