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界委员谈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建立中国多元外交的新格局

2008-03-13

 3月1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未来五年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记者提问。杨洁篪说,和平发展、交流沟通、互利共赢、合作和谐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思想和理念。近日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是对外友好界全国政协委员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吴思科(中国前驻埃及大使):中非首脑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推动并标志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我国总体外交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从外交全局出发,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韩方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长期以来我们主要着眼于官方外交的建立,习惯于认为只要与外国政府交好就等于与外国社会交好,对公共外交重视不足。然而,政府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一元,不能完全代表该国社会的全部。在继续重视官方外交的同时,我们要重视与外国各政党、宗教团体、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打交道,争取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中国多元外交的新格局。
  刘泽彭(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众多,在中外友好交往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海外新移民越来越多,且较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较快,比较活跃,又与中国内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爱国。随着新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成长起来,开展华人华侨的中文教育,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感,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一项工作。我们应当重视海外中国侨民工作,使他们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桥梁。
  俞贵麟(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频繁,我国参与不多,活动量较小。国内的社会力量、民间团体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应当把民间的力量组织起来,配合国家外交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声音总比没声音强。建议有关部门对国内非政府组织有序管理,统一规划,鼓励并协助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
  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联系我自己的行业讲,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的条件很多,但目前语言是个大问题。翻译队伍力量不足、人数少,业务能力有限,职业道德不够,整个社会对翻译需要认识模糊,以及行业管理缺位等等,都需要着力解决。
  吕新华(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GDP已超过许多国家,而在“软实力”方面还有待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而我们却在与外方直接交流方面存在困难。英文是国际通用语言,许多国家将英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就应加大英文的普及和应用,并以此提高我国“软实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