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引导民间资本“活水”破中小企业“资金饥渴”

日期:2011-03-04  来源:新华网

破除壁垒 回归实体——代表委员谈引导民间资本“活水”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饥渴”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王希、刘铮、何宗渝)一边是流动性充裕、物价上涨压力加剧,一边是中小企业频频“喊渴”、融资难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边是巨量的民间资本四处出击,炒房炒蒜炒黄金,一边是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针对当下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两对难题,业内专家和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关注中小企业在国家收紧流动性背景下的融资难题,加强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

    收紧流动性要防误伤中小企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密集推出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收紧流动性的政策,回收流动性的决心可见一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固然可以快速抽吸社会资金的流动性,但极有可能误伤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黄文夫表示,当银行减少放贷时,贷款数额不大、收益回报相对小、风险却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极可能成为首先被放弃的客户,而身背贷款的中小企业,尤其处在上升期的中小企业,其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均在上涨,对资金有着刚性需求。

    不少代表委员也已经注意到了目前中小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告诉记者,银行收紧银根,不少“等米下锅”的中小企业“很受伤”,为避免资金链断裂,有的甚至通过地下钱庄借贷融资,融资成本和风险上升。

    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推高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现在我们企业的税费负担确实很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利润只有3%到5%。”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说,农民工涨工资的要求尽管合理,但目前中小企业承受起来确实有负担。

   民间资本远离实体经济为哪般?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很多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发展虚拟经济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经济间寻求平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因而纷纷提出各种战略,谋求“重返实体经济”。然而在国内,民间的巨量资本仍对实体经济“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原因何在?

    “市场经济下,哪里利润多资金就会流到哪里。”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代表坦言,此轮房地产行业调控前炒房子赚钱多、赚钱快,资本自然向那里集中。

    黄文夫分析认为,民间资本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由于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而无法入门;传统竞争性行业又已产能过剩,“利润薄如纸”导致多数投资者不愿意进入;而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产业,仍缺乏有效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完善的投资服务体系,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不优、激励不足、风险较高,这些都使得民间资本“不想”也“不敢”进入实体经济。

    “问题的根子在于尽管在战略上我们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但真正对创新的政策研究和体系设计是滞后的,仍待细化”,浙江工业大学浙商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程惠芳代表说。她认为,当务之急,国家要出台如何把民间资本转化为科技资本、产业资本的具体政策措施。

    引民间资本活水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去年正式出台。

    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都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给力的文件,对于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这份文件目前在执行中仍有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对此,黄文夫说:“‘新36条’的出台意味着过去在某些方面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红灯灭了,绿灯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画出‘斑马线’让民营企业通过。”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建议,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以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

    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必须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孙太利委员建议,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与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