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张澍呼吁尽快建立和完善心脏急救网络

日期:2011-03-0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李斌、崔静、罗沙)“根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结果,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相当于每天坠毁4架波音747飞机。”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张澍委员大声疾呼:“我们急需建立和完善心脏急救和外除颤安全网络。”

    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和医疗工作,张澍委员对情况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心脏性猝死80%以上发生在运动场、家庭、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

    “由于人们缺乏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我国急救绿色通道的不够通畅,我国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远高于西方国家。”他语气放缓并加重。

    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生,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张澍委员指出,由于经济发展和健康知识普及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还不足1%。依靠现有的急救系统很难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国民对心脏病、心脏性猝死及心肺复苏知识比较缺乏,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往往只能等‘120’急救,而事实上,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救护车达到现场的平均时间也要20分钟,而此时患者已基本宣告死亡。”

    心脏除颤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成为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福音。为提高心脏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欧美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推广公共除颤计划,通过立法强制培训公众使用被誉为21世纪人体“灭火器”的体外自动除颤器,并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施救者免责。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外自动除颤器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急救系统普及,如今已开始走向社会,并进入基层社区。”张澍委员说,美国已在机场、商场、超市、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安装了成千上万的体外自动除颤器。

    “在英国,自去年10月以来,已有1万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出现在商场、机场和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任何人都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使用这些仪器。目前至少有230人得益于这一除颤器。”这位我国心脏病领域的权威专家说。

    张澍委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灭火器在20世纪中叶以前并不普及,但在20世纪后叶,却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使用,在公共场所,在各建筑楼群,随处可见。体外自动除颤器也应该像灭火器一样在飞机、火车、客车、酒店、超市等公共场所以及有心脏病患者的家中出现。”

    “反观我国,即便在北京,心脏性猝死的公共急救水平也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张澍委员指出,“全国公共场所体外自动除颤器的安装数量只有千台左右,而且由于缺少法律上的免责和系统培训,这些仪器基本上形同虚设。”

    “4年前,著名专家高润霖委员曾提出‘关于备战奥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运动猝死’的提案,受到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奥运筹办工作中加强了防范运动猝死的研究、部署和落实。去年,我也提出加强关于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建议,但是截至目前仍未出台相关法规和措施。这件事情不解决,我今年还要提。”他语气坚定地说。

    为此,张澍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心脏急救和体外除颤安全网络”的提案。

    在提案中,这位政协委员建议:由政府委托专门机构调研建设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网络的可行性;建立和完善体外心脏除颤器相关立法,保证善意施救者在法律上免责;成立专门机构,培训尽可能多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急救人员、乘务员、老师、健身教练等,通过立法强制保证掌握体外心脏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及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在机场、火车站、商场、超市、运动场馆、健身房等公共场所安装体外心脏除颤器;加强对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知识以及体外心脏除颤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必须承认,我国体外自动除颤器的应用还很有限,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澍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