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认识,逐一化解”——政协委员建言农村民生新问题

日期:2011-03-1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罗沙、舒静、史竞男

  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却让一些农村儿童“舍近求远、甚至无学可上”;医改步入深水区之时,“赤脚医生”的后辈仿佛成为改革盲区……“对这些新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逐一化解。”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面对农村地区“老民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建言献策,坦诚直言。

  农村中小学:是“调整”不是盲目撤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马志伟指出,“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反而舍近求远,甚至无学可上。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凸显许多问题,交通安全隐患增大。”

  马志伟建议,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谨慎推广。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以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乡镇中心寄宿学校的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也要健全。”马志伟说,“还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显的交通安全问题,在寄宿制的中心学校,地方政府应考虑配备校医。”

   医改:别忘记“赤脚医生”

  “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已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表示,“乡村医生是我国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历史原因和相关政策缺失,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

  “没有固定工资,待遇普遍不高,补偿激励机制不到位,执业资格缺失造成身份尴尬……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已出现了25%左右的破裂,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危险,一些地区卫生所面临关门停办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医‘空白村’。”温建民说。

  村级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项目,逐步将村卫生室向公办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变。在政策上、体制上、运行机制上解决在岗乡村医生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业务培训、资格认证、岗位考核、职称晋升等引导在岗村医逐步向执业医生过渡。同时返聘城镇医院退休医生服务农村,并鼓励他们培养接班人。

  他同时建议,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安排一定时间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农村适宜技术、中医药、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流培训。鼓励乡村医生进行学历进修,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

  “卫生部要尽快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以改变目前多数乡村医生无照行医的状况,同时严格规定其职业地点和范围。”温建民说,“此外,一定要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待遇及养老问题。”

  农村体育:不能“上面喊得响,下面没动静”

  “娃娃体育总是上面喊得响、下面没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卞志良坦言,部分农村学校并未扛起“体育教育”这面旗帜。

卞志良委员说,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低于30%,且大部分体育器材都以学校自筹、自制为主。究其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学校可支配经费有限,争取到社会赞助的机会极少。

  “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体育师资的缺口仍然很大,在一些偏远地区,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甚至存在兼职代课现象。”卞志良认为,首先要确立“一个乡镇有一个体育工作站、一村一个健身员”等硬性指标;同时明确责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培养体育专业化从业人才。

  他建议,要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网络平台,为每所学校、每位学生分别制定全方位、动态立体的体育工作、体质监测电子档案,以便对城市、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信息交流,对学生体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分析,最终促进城市、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同步化、一体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