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积农粮、保值债券——香港政协委员支招防通胀

日期:2011-03-1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李寒芳 任沁沁)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遵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内地应考虑利用发行保值债券(又称保值国债)与农产品仓储的方法抵御通货膨胀。

    “内地民众缺少防备通货膨胀的工具,保值债券可以让退休的中低收入者规避风险、安度晚年。”刘遵义说,保值债券,意为债券到期还本,可以保持它的购买力即原有实际价值。其最大特点是本金与通货膨胀率挂钩,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时,本金金额会随通胀率调整。举例说,购买1000块钱为期10年的保值债券,除了定期付利息外,到期满政府付给的不仅仅是本金1000块钱,还包括因10年通货膨胀所造成购买力丧失的补偿。

    他表示,内地历史上曾出台过好几次保值储蓄。第一次是1950年解放初期,当时物价飞涨极其严重。为了稳定物价,政府出台了保值储蓄政策,把存款的利率和粮食、棉布、食油等五种民生必需品挂钩。一年前存的钱,一年后可以买同样数量的五种商品。物价很快就稳定下来,这种存款也就不再需要挂钩了。

    第二次是1988年,当年8月中旬发生抢购风潮,9月初人民银行推出了保值储蓄,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纾解。由于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比50年代大幅提高,1988年的存款不再和特定物品,而是和CPI挂钩。

    第三次是1992年-1993年,内地的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政府再次使用了保值储蓄的手段来纾解通胀,降低通胀预期。

    保值储蓄和保值债券同样采取的是和CPI挂钩的方式。为什么前三次调控采取保值储蓄,这次主张使用保值债券呢?就这个问题,刘遵义回答说,过去内地的银行数目比较少,同时也都是国家全资拥有的银行,相对稳定。现在内地商业银行数目增长得非常快,但一般商业银行本身没有承担通货膨胀的能力,它们需要利用保值债券为后盾,才能经营保值储蓄的业务,保值储蓄可以让一般民众都能够逃避通胀的风险,前提是要先有保值债券。

    “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刘遵义表示,假如政府能够出台保值债券,就表明政府对控制通货膨胀有决心与能力,从而有效降低通胀预期,引导人民不必急于投资买卖商品或资产,对于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热也有帮助。

    刘遵义还建议,因为天气的变化会影响农产品的丰收或歉收,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同时农产品价格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政府可采用农产品仓储的方式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例如在农产品价格低的年份限量定价收购,储藏在仓库里,在农产品价格高的年份释出到市场上,这样做既能保证农民在价低年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又可在价高年份稳定物价。

    他说,政府可以和农民签订合约,承诺在收成后按合约定价收购农民的一定产量农产品。到时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合约定价,农民可以选择不卖给政府;反之则可将合约定量按合约定价卖给政府。而政府则可以把收购的农产品储存在仓库里,等价格过高时投入市场,增加供给,从而平抑物价。假如政府有可以随时释出的仓储,也会减少投机、垄断、屯积、操纵等不当的市场行为。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生产者有持续供给的意愿,不受短期低价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价格过高,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双方面的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平衡。”刘遵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