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政要专家就中国环境保护和绿色循环经济等问题提问两会

日期:2011-03-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中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一些国家的政要、议员及专家学者通过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就中国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增长等向两会代表委员提问。

  主持人:正在召开的两会将如何指引未来五年中国的走向,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多国政要、议员以及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向中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了他们的问题。

  首先提问的是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彼得·尤利安。

  彼得·尤利安:我的问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在加拿大,我们正在讨论制定在我们国家和全世界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我想知道中国在这方面将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出台?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做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制定了节能减排强制性的约束目标,我们在这次两会上看到,“十一五”的强制减排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十二五”期间,按照规划草案要继续进行节能减排,原有的这些节能减排指标仍然要继续执行,而且要增加一些新的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减排指标。

  中国的环保政策应该说是一贯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基本国策。在“九五”计划期间,我们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的五年计划,直到现在“十二五”规划。特别是“十一五”和我们马上要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行科学发展,标志着中国在环保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人均来看,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少的国家,在未来的五年里,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经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另一方面会继续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通过提高能效,在尽量少耗费资源的情况下取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生态协会理事长王如松:中国最近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出台了循环经济法,以及相关的很多环境保护法规。从环保部门到与环境有关的相关部委都对怎么推进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条例。从政府到企业,现在全社会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前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鲍勃·卡尔先生对于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鲍勃·卡尔:中国除了做出了很多环保和绿色能源的成绩以外,是否能在促成全世界范围达成减少污染和环保的国际协议方面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侨办副主任蔡建国:我们在加大国内环境保护,提高国内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希望与国际上有关国家进行这方面的合作。所以我想面对环境问题,我们应有共同保护、共同开发的积极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很好地展开。环境保护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可以为全人类、为全球做出贡献。

  主持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来自肯尼亚的查尔斯·基隆佐议员就对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经验表示出了兴趣,并对中国将如何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查尔斯·基隆佐:中国有没有什么计划和建议,帮助像肯尼亚这样的正在发展经济的国家解决环境问题?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生态协会理事长王如松: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中国的经验对非洲以及南美,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我们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点。我们在科学发展方面,并不像西方的绿色和平组织那样过分强调回归自然。人是不可能完全回归自然的,所以我们的方针是“环境为体、经济为用”。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也要科学合理地用好环境。

  现在,中国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机关也在培训一些来自南亚和南美的科研人员,就是想办法把我们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并让它本土化,使它更适合当地的实际。所以,我觉得中国发展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有借鉴的。

  主持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7个是资源环境类指标,并且首次新增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2个指标,比“十一五”规划更加细化、更加明确。这表明中国政府未来五年推进节能减排的决心更大、力度更强了,也彰显了“十二五”规划的“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王炳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正在以实际行动谋求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这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也将惠及世界。